内容源自【
教师教学用书
】
《
齐桓晋文之事
》
课文解说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孟子·离娄上》
)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
务
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孟子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见齐宣王的。齐宣王有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大欲,却没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要在思想上破其所有,立其所无,本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并从正面提出了自己“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孟子与齐宣王这次谈话的记录,可分为四部分
。
第一部分
(
开头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齐宣王首先提出想听听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则用“仲尼之徒无道
桓
文之事者”,将齐宣王的问题拨开,并提出“无以,则王乎”的话题。这是由于双方的立场、主张不一致的缘故。在齐宣王看来,齐桓、晋文是春秋时代的霸主,自己也渴望像他们那样称霸诸侯;而孟子则从儒家主张仁政的观点出发,认为武力征服的方式是野蛮的,不足取的。所以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齐宣王对此表示怀疑,孟子就以发生在齐宣王身上的一件事为例:某次
衅
钟时,齐宣王不忍看到牛的恐惧战栗之态,而提出“以羊易牛”。接着指出这个“不忍”就是“仁术”的表现,就是行王政的基础。这样既分析了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可能,打消其疑虑,也为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
(
“王说,日……”至“王请度之”
)
,论述齐宣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齐宣王觉得孟子说到自己的心里了,同时提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孟子
举有人
能“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能“察秋毫”而不能“见舆薪”为例,说明“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齐宣王还不能理解,于是孟子又举“挟
太山
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为例进一步说明。两问两答,两次取譬,同时进行反诘,词锋犀利,使对方明确“不王”的症结所在。
第三部分
(
“抑王兴甲兵……”至“其若是,孰能御之”
)
,揭出齐宣王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本而行王道。孟子提出:“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宣王说:“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抓住齐王的“大欲”,连连反问,最终揭示其“欲辟土地
《齐桓晋文之事》课文解说【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