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读《庖丁解牛》【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单元资料链接】

论述类 现代文综合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必修下册教师用书 DOCX   6页   下载0   2023-06-24   浏览181   收藏0   点赞0   评分-   5267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读《庖丁解牛》【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单元资料链接】 第1页
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读《庖丁解牛》【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单元资料链接】 第2页
剩余4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内容源自【 教师教学用书 】 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 ——读《庖丁解牛》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资料链接 】 孙绍振 1 在春秋时代,《老子》《孙子》那样全靠抽象概念的系统推演,连例子也不举的著作,是带着奇迹的性质的。即使在古希腊,晚于孔子一百年的柏拉图也只有对话录,其师苏格拉底的思想,只存在于他的对话录中。在古希腊以抽象逻辑归纳和演绎为文,要积累一个世纪,到亚里士多德才有长篇巨著。在中国春秋时代,一般人大都还没有 作文章 的意图,故流传至今的经典,包括《诗经》,连标题都没有。最为典型的是《论语》,就是师生现场自由对话,当时并不在意,多年之后,后学者觉得非同小可,乃作追记。故此时的文章皆为结论,很少有推理的过程,所讲道理往往借助感性事例。事例之功能为类比,以感性具体说明抽象,但其局限在单一,难成论证。与亚里士多德差不多同时期,墨子、商鞅的系统论述文章开始流行,稍后的荀子、韩非子的文章在抽象演绎上有了长足进展,推理成为主要手段,长篇大论甚至系统的著作多了起来。 孟子游说国君,与国君辩论 ( 对话 ) ,着重于推理的一贯性,自诩为浩然之气。晚年和其弟子万章之徒编辑了《孟子》,其对话逻辑相对严密。现场对话,说服人君,光讲抽象逻辑效果不彰,故孟子多讲故事,以增感性,如揠苗助长、齐人 乞 璠之类。此后其他诸子著作乃至西汉的论文、著作,主要靠逻辑推理,仍然常用具体故事说明抽象道理。《韩非子》有守株待兔,《战国策》有鹬蚌相争、三人成虎,《吕氏春秋》有刻舟求剑,《淮南子》有塞翁失马,《庄子》有邯郸学步、朝三暮四。故事本为具体论点的附庸,但是日后成为成语,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故事加结论就有了寓言的性质。 2 战国时期的《庄子·养生主》中之《庖丁解牛》,与一般寓言不同,不像诸子那样,一味在形而下的现实中说明道理,而是在形而上的境界中作形象的展示。 《养生主》本来是讲养生之道的,这种“道”不是一般的避免疾疫、保全躯体之道,而是生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之“道” ( 本文所论述的“道”,仅仅限于本篇之寓意,并不全面涉及庄子思想体系中的“道”。那个“道”是形而上的,超越时间空间的,绝对的, 又是超 验的 ) :对于外部世界不能有太强的主观性 ( 有为 ) ,一味将人为的手段强加于对象,就不可能得心应手。生命之正道乃是“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进入无心作为的境界,才能“游刃有余”,获得绝对的自由。 这个“道”与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所讲的现实
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读《庖丁解牛》【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单元资料链接】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