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二)
学科
语文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年
12
月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李培培
北京市第二中学
实施者
李培培
北京市第二中学
指导者
计静晨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课件制作者
李培培
北京市第二中学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体会
烛之武游说的策略技巧,品析文中君臣的形象;
2.
借助史实,探讨烛之武游说成功的原因;
3.
了解作品中蕴含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策略技巧,品析文中君臣的形象。
教学难点:
探讨烛之武游说成功的原因。
教学过程
(
表格描述
)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教师导入
二、品析辞令
三、形象分析
四、思辨阅读
五、思想探究
六、总结
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本节课主要任务,进入本课。
引导学生梳理烛之武游说辞令的层次,体会其游说的策略技巧。
烛之武游说的四个层次:
亡郑有险无益、舍郑有益无害、晋君忘恩不仁、晋国无度无厌。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填写任务表格。
(一)臣
1.
烛之武
(
1
)围绕“智”“勇”等关键词,分析烛之武形象。
人物形象:善于辞令
,
有才智
,
有胆识,深明大义。
(
2
)
2.
佚之狐
关键词:以国事为重,明智,识人才。
(二)君
1.
郑文公
关键词:
不昏聩,敢于屈尊认错。
2.
晋文公
关键词:有政治智慧,头脑清醒。
3.
秦穆公
关键词:看重利益。
思考
探究
:
烛之武游说成功
,
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
哪些
原
因?
结合《左传》对“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继承发展,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蕴含的文化思想。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回顾上节课内容,衔接本课。
品析文本,深入体会。
深入分析人物言行,品析人物形象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体会作品思想,提升认识
总结本课
高一语文(统编版)-烛之武退秦师 (二)-1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