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资料链接
历史的定格和新闻的生命力
《别了,
“
不列颠尼亚”》采写组
当2019年度的新生入学时,我们看到,《别了,
“
不列颠尼亚”》再一次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大浪淘沙,持续这么多年一直保留在教科书中,说明这篇文章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也显示了它作为一篇新闻作品的独特魅力。”
当年参与将《别了,
“
不列颠尼亚”》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教材编者对“别了”一文的这个概括性评价,既给作为文章作者的我们带来鼓舞和慰藉,更可以理解为是对新闻写作、新闻报道、新闻职业的一种致敬和礼赞。近年来,到了“七一”,特别是“香港回归”逢大年,我们总会收到、看到这篇文章在网上的转发,大家在重温历史中共同寄托感慨、希冀和祝福。时隔20多年,回想这则消息从酝酿策划到采写编发,一直到获评中国新闻奖和选入高中教科书,整个过程的确值得总结,也有一些启示意义。
事件的定位
题如文眼。正如古人云,“
作诗
非难,题为难”。文章以“题眼点睛”,凝聚形神的精髓,浓缩话语的根本,就从一开始站到了叙述的制高点。对我们来说,抓住这个关键点,是个不约而同又显而易见的过程。
早在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开宗明义,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联合王国政府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这样一个没有悬念的既定历史事件和必将永载史册的庄严时刻,应该采取怎样的角度去报道?文章立意见仁见智,首先就有“恢复”和“交还”两大视角。酝酿初始,包括
采写组在内
的不少同志就想到毛泽东主席《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气吞山河并为人熟知的政论雄文,对外部中文编辑室主任薛建华还给总社同志推荐了著名战地记者朱启平描写“密苏里号”上日本受降仪式的《落日》,当时驻香港的徐兴堂也在研究这个名篇。而在了解到查尔斯王子将乘
“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这个细节后,“别了”的思路就逐渐清晰起来。
记得,是对外部中央外事新闻采编室的冯秀菊在一次“头脑风暴”中第一个直接讲出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文眼”就此定格在了这个概念上,报道任务和责任也随之明确。从对外部主任王宗引到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都十分支持我们这个策划,而郭超人社长听取汇报时,听到“别了,不列颠尼亚
”
这个题目,也给予肯定和认同,嘴角浮现
出标志
性的“超人微笑”。
回过头来看,“别了”的角度确立了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视域,也给予历史呈现更独特的意涵空间。崛起之中的
中国所挥别的
是
历史的定格和新闻的生命力【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资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