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
八
单元
·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资料链接
词的引申义
何九盈
、蒋绍愚
所谓词的引申义,指的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意义产生出另外一个或几个与之有关联的意义。
首先,谈一谈词义引申的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由一个意义向各个不同方面的引申。我们称之为
“
辐射式的引申
”
。
例如
“
节(简化为节)
”
字,它的本义是竹节。《说文》
:
“
节,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
:
“
竹则
……
苞笋抽节。
”
由这个本义产生出下列引申义:
1.
用于树木,则指木节。《后汉书
·
虞诩传》
:
“
不遇
槃
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
2.
用于动物,则指关节。《庄子
·
养生主》
:
“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
3.
用于时日,则为节气。《史记
·
太史公自序》
:
“
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
”
4.
用于音乐,则为节奏。陆机《拟古》诗:
“
长歌赴促节。
”
5.
用于社会政治,则为法度。《礼记
·
曲礼》
:
“
礼不
踰
节。
”
6.
用于道德方面,则为节操。文天
祥
《正气歌》
:
“
时穷节乃见。
”
7.
用于动作,则为节制、节省(段玉裁解释
“
节,竹约也
”
说
“
约,缠束也
”
)。
《论语
·
学而》
:
“
节用而爱人。
”
如果用图来表示,就是:
这种引申的方式是很灵活的。同一个本义,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联想,因而就有各种不同角度的引申。如
“
唱
”
,本义是领唱,《荀子
·
乐论》
:
“
唱和有应。
”
由
领的
意义引申为带头、倡导。《史记
·
陈涉世家》
:
“
为天下唱。
”
(后来一般写作
“
倡
”
)由唱的意义又引申为歌唱。王勃《滕王阁序》
:
“
渔舟唱晚。
”
又如
“
曲
”
的本义是弯曲,从一个角度看,
“
曲
”
与
“
隅
”
同义,偏于一隅就是局部、不全,如《商君书
·
更法》
:
“
曲学多辩。
”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
“
曲
”
有曲折之义,曲折而无不到之处,因此就引申为全部、周全。如《荀子
·
非十二子》
:
“
宗原应变,曲得其宜。
”
于是,同一个词,就引申出了两个很不相同的意义。
第二种方式是
由甲义引申
为乙义,又由乙义引申为丙义,这样一环套一环的引申,我们称之为
“
链条式的引申
”
。
例如
“
要
”
,它是
“
腰
”
的古字。《墨子
·
兼爱》
:
“
昔楚灵王好士细要。
”
这是本义。由此引申出下列意义:
1.
中间。《战国策
·
秦策》
:
“
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
2.
半路拦截。《左传
·
襄公三年》
:
“
吴人要而击之。
”
3.
要挟。《论语
·
宪问》
:
“
虽曰不要君,否不
词的引申义【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