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八
单元
资料链接
关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思考
余党
绪
近几年,“思辨性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说拟定中的高中语文新课标也设定了“思辨性阅读”任务群。不过,关于思辨性阅读,大家的看法似乎并不一致,有的差别还很大,为此而发生的一些讨论和争论多是各说各话,难以达成更多的共识。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对思辨性阅读的认识。
我理解的思辨性阅读,就是借助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理、策略与技能开展的阅读,思辨性阅读就是批判性阅读。考虑到批判性思维的接受状况以及这个词语容易造成的误会,人们往往用“思辨性阅读”取代它。诚然,中国文化的思辨传统与苏格拉底开创的批判性思维在理念上是一致的,体现了人类质疑问难、追求合理、探索真理的相同诉求,但也须看到,在具体的分析论证的方法与技能方面,我们还缺乏细致的、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若要扎实地推进思辨性阅读教学,我们不仅要汲取中国传统思辨的优良成分,更要虚心地学习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核心内容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认知与思维概念,理解这一点,可以消除很多断章取义的误会。再进一步说,它是关于如何判断、建构与发展的思维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它与创造性思维是相对的。如果说创造性思维追求的是创新,那么,批判性思维追求的就是“合理”。根据学者的相关研究,在希腊文和拉丁文中,“
critical”的意思就是“基于标准的辨别性判断”。在合理的分析论证的基
础上,
作出
合理的评估与判断,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内涵。
作为认知与思维的方式,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假设,就是个体的局限性与世界的多元性。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是批判性思维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教练,其“知无知”的认知原理以及“苏格拉底式反诘”的思维技能,恰当地揭示了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理:理性地对待个体的局限,在多元对话的基础上,达到合理的认知,从而推动人类认知的不断进步。
将这个原理转化到阅读教学中,首先就要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在阅读中的认知差异,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这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文本
的对话;而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话,达成“合理化”的共识。当然,这个共识是开放的,因为任何“合理性”都是具体的和相对的,而不可能是抽象的和绝对的,所以,批判性思维不仅是理性的反思,也是理性的开放。
从对待文本的态度看,思辨性阅读是以文本为中心,主张一切断言与结论都应依托于文本的“细读”;从师生与文本的构成关系看,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关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思考【教师用书内容·资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