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第一课时
单元主题:沐中华文明之光,讲中华文化故事任务一:积累文言词汇第一课时《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精读课第二课时《庖丁解牛》精读课第三课时《烛之武退秦师》精读课第四课时《鸿门宴》精读课任务二:鉴赏表达艺术第五课时咂摸咀嚼品语言,辞约文丰意深远——《侍坐》《烛之武退秦师》联读课第六课时有理有据巧说理,精妙表达显魅力——《齐桓晋文之事》《烛之武退秦师》联读课任务三:探究思想文化第七课时同中有异明观点,触类旁通解思想——《侍坐章》、《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联读课第八课时且学且疑立思辨,抽丝剥茧探史实——《侍坐》、《鸿门宴》联读任务四:学会理性阐释第九课时纲举目张理思路,学以致用表观点——写作课《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了解背景信息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由)(点)(求)(赤)侍坐陪长者闲坐交谈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称名表示亲昵或自谦。称字表示尊敬。
孔子与弟子年龄对照表姓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年龄5139311860
第一段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传说有弟子七十二人,身通六艺者三千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孔子介绍
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理念: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宋儒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曾参: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沐中华文明之光,讲中华文化故事-第1课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34页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