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现代文阅读 题目列表 【2024届成都零诊】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组合题

【2024届成都零诊】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长江古称“江”,因其流长,其名衍为“长江”。古人受限于视野和测量手段,对长江主流和源头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大抵是循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而逐渐清晰的。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江汉交汇处的江汉平原一带,早期文明较为兴盛。荆楚先民驾舟穿行于湖泊、河网之中,有感于“汉之广矣”产生了江、汉谁为主流的困惑。

汉水作为长江最长的支流,自古就有“天汉”“云汉”之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都有涉及汉水的诗篇,如《大雅·江汉》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小雅·四月》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国风·周南》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等。秦末争战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随后,刘邦以汉水流域的汉中为基地,征讨攻伐,终于建立汉王朝,由此,汉水流域成为汉文明的发生地,“汉人”“汉字”“汉语”“汉服”等名称遂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有“岷山导江”之说,后世遂多以为长江发源于岷山。魏晋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指出“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唐代《蛮书》也将岷江认定为“外江”。宋代由于在西南地区采取收缩政策,故对大渡河以上长江干支流的认识还不如汉唐。明代万历年间,章潢在《图书编》中首次指出岷江并非长江正源,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数十年后,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循金沙江而上,经过实地查考,探寻到金沙江比岷江更长,明确指出岷江为长江支流,而金沙江才是长江干流,但其说法并未被当时的社会普遍认可。直到清初,随着西方先进制图技术的逐步传入,康熙皇帝正式肯定了徐霞客的说法,金沙江遂定为长江源头。

长江径流广远、流域开阔,域内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其历史发展过程也有颇大差异,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按上、中、下游划分,依次为巴蜀-荆楚-吴越三大文化区。分别由上游的古蜀人、中游的古楚人和下游的古越人创造。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都为构筑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格局做出了贡献。

上游的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这一地区生活着众多部族,他们大致可分为两大集团——川东一带的巴集团和川西一带的蜀集团,其中蜀集团更早兴盛。蜀人依托成都平原,农业发达,桑麻茂盛,带来纺织业的兴旺,“蜀锦”赫赫有名。战国时,蜀地出产的木棉布和细麻布,辗转运销至西域各国。蜀人还不畏艰险,开凿出千里栈道,打通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

至战国后期,秦并巴蜀,曾经相对独立发展的巴蜀文化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巴蜀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通畅,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技术大量传入,促进了巴蜀地区文化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加之中原战乱,而巴蜀则相对安定,使得从战国末年到汉代的巴蜀地区一跃而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被诸葛亮喻为“天府之土”。唐宋时期,安定的巴蜀地区重获“天府”之誉,经济繁荣、文化昌明、臻于鼎盛。因南宋末年的抗元之战和明末农民战争,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极大摧残,至清末才得以全面复兴。

文明的演进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先决条件息息相关,但当人类介入到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之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则对文明发展起着愈益重大的作用。文明的发展必定是在自然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

长江流域的先民,凭借长江流域优厚的自然条件,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创造出各区段文明。学界原来推崇黄河文明的认识,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随着田野考古工作推进到长江流域,人们逐渐意识到: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明并不比黄河流域时间晚、水平低,就农作物产生时间而言,还略早于黄河流域。从长江下游的良渚、中游的屈家岭、上游的大溪等遗址发现的“稻作文化”遗存,皆有五六千年之。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历史之久远,不让于黄河流域“粟作文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发祥地渐成学界共识。

(摘编自冯天瑜等《自然与人文双优的长江文明》)

材料二:

   

三星堆纵目人像

蜀文化主要产生并汇聚于四川盆地,虽然周围群山环绕,地理形势四塞且对外交通不便,但正因为如此,先民自古就追求开放,通向城外文明的蜀道、南方丝绸之路很早就开辟形成,甚至成为发达的交通系统。此外,蜀地历来就是八方移民汇聚之地,因此,这里自古形成了包容而不排外的文化氛围。土著移民文化汇聚而成的蜀文化不断吸纳融入外来资源和先进因素,极为繁荣。

富于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浪漫精神,是蜀文化的一大特色,这应该与蜀地自然环境尤其是山川形势的大起大落、多元多样分不开。至迟从三星堆—金沙时期开始,出土器物每每以精美的人神动植物造型艺术令人刮目。如各类人神具象系列,特别是生动的面目造型,尤其富于艺术生命力人文精神;而太阳神鸟、通天神树等动植物造型,亦特别富于夸张灵气。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经学,自汉代以来分为重章句训诂的古文经学重“微言大义”亦即义理的今文经学两大派。蜀地经学的发展基本与之同步,但与蜀地重思辨想象力的文脉相承,今文经学特别发达,因而历来就有“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之说。今文经学中重“微言大义”的特点,不仅契合蜀人重思辨的精神,而且二者的合流强化了蜀文化富于想象创造力的气韵,因而蜀文化学术谱系中历来不乏富于创造精神的百科全书式人才,扬雄、苏东坡、杨慎、郭沫若等群星灿烂,正是其辉煌体现。

(摘编自彭邦本《三星堆——文明的来龙去脉》)


第1题 单选

下列对材料加点(标红)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汉之广矣”引自《诗经》,汉江的宽广壮阔让荆楚先民误以为汉江就是长江的主流。

B.

“岷山导江”意为长江源自岷山,后来的《水经注》和《蛮书》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

C.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长江流域内三大文化区的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D.

“微言大义”的“义”在文中指义理,今文经学的治学思想契合了蜀人重思辨的精神。

第2题 单选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经》中有关汉水的诗篇和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建立汉朝的史实,都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

B.

与中原联系增强后,巴蜀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从战国后期至唐宋一直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被誉为“天府”。

C.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学界认识到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且长江流域新石器文明的水平领先黄河流域。

D.

四川盆地虽然被群山环绕,但很早就有通向域外的蜀道和南方丝绸之路,这和古蜀先民追求开放的精神密切相关。

第3题 单选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人对于长江源于何处的说法不尽相同,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影响了古人的认识。

B.

徐霞客经过实地查考探寻长江正源的做法,与《河中石兽》反对臆断,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相似之处。

C.

《蜀道难》中“五丁开山”的神话,可视为对古蜀人不畏艰险、开辟蜀道这一伟大壮举的艺术化表达。

D.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眼球夸张,双耳侧展,这充分表现了古蜀文化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

第4题 问答

蜀文化在与中原文化融汇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鲜明的特色。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蜀文化的主要特色。(4分)

第5题 问答

材料一指出“文明的发展必定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对此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4分)

题目信息
高考模拟 高三诊断 高中通用
-
正确率
0
评论
421
点击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