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2023高一下期末成都五区联考】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以及《礼治秩序》两章节中,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以父系社会为核心向外波纹式延伸的家族观念,为我们展示了其核心论点“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这一论点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中描写的不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吗?贾史王薛是《红楼梦》中具有稳固社会地位的结合体,是联谊关系盘根错节的命运共同体。
四大家族通过长年累月的经济、婚姻以及政治上的链接,建立了一个稳固家族联盟。因为稳固,后来受到保护的子孙后代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庇护下不思进取,四大家族宅府的大门中,已经生出一种犹如“不知身外事”的境地。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文盲”现象类似。由于空间尺度上彼此之间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多余的语言进行交流,或者是因为时间尺度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定型,其历史轨迹也是一条直线,语言足以传递代际经验,不需要文字,导致文字无法下乡,社会渐渐向原始部落“退化”。那么在四大家族间也是如此,他们由于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因为对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渐渐地也步入了“退化”的阶段。这样,当面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他们这一命运共同体很容易就会乱了阵脚,而走向衰败。
当然,当事情变得更糟时,贾府也做出了努力。例如:在探春兴利除弊这一章回中,探春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实施了“开源节流”的策略,将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租给嬷嬷们耕种收取地租,不仅将贾府中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还能“开源”,净赚了几百两银子。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探春的努力能够为贾府带来巨大的优势,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贾府的颓势。同时探春自身存在的局限限制了她的思维,也限制了她的行动。由于自己“女儿身”的限制,探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只是在贾府中进行,只是在大观园中进行,只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
在《红楼梦》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宝黛的“木石前盟”的毁灭。这是为了应对外界的冲击,保住最后的地位,四大家族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也体现了《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家族之间为了保持长期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形态,就需要贾家与薛家再建立最亲密、最直接的关系。在“金玉良缘”缔结之前,薛家与贾家之间的链接,其实一直都是通过王家才得以实现,薛姨妈与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要比“金玉良缘”弱得多。因此,在宝钗进宫失败后,为了提升社会地位,薛家权衡利弊,迫切渴望她能嫁入贾府;同时,贾家也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与薛家联姻,所以才有了“金玉良缘”一说。
(摘编自葛妍《从乡土社会视角看不一样的〈红楼梦〉》,有删改)
材料二:
计
明代丘浚云:“三害(冗吏、冗兵、冗费)之中,冗费之害尤大,必不得已而去之,吏兵无全去之理。惟费之冗者,则可权
(摘编自萨孟武《与中国旧家庭》有删减)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之间的社会状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它的本质就是费孝通所说的“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
贾史王薛稳固的家族联盟是一把双刃剑,虽有保护子孙后代的作用,但也让受保护的后人如置于“不知身外事”的境地,不思进取。
探春不满现状,凭借自身能力得到荣府上下的认可。她“开源节流”的策略已经具备了商业思维特征,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
探春的改革,一是节用,取消姑娘丫头们“头油、脂粉”等开支;二是兴利,让婆子们承包园内花木,以节省开销,提高其积极性。
下列选项不能放入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3分)
贾母从史家嫁入贾家,王夫人、王熙凤从王家嫁入贾家,宝钗从薛家嫁进贾家,“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一家败落,其余三家也相继没落。
兴儿笑到:“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读书。老太太的宝贝,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
王夫人知道傻大姐捡香囊这件事后,命令王熙凤、王善保家的等人抄检了大观园,惹起一场风波,最后把司棋、晴雯、四儿及芳官等撵出荣国府,清理了门户。
王夫人、凤姐与薛姨妈商谈好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后,薛姨妈告诉了宝钗,宝钗“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但还是委屈自己,冒充黛玉与宝玉举行了婚礼。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四大家族结盟后因联系过于紧密而渐渐步入“退化”阶段,这种退化使他们不需要为对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
宝钗进宫失败只是“金玉良缘”得以缔结的因素之一,“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才是宝玉与宝钗成婚的根本原因。
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只要整个荣国府的宿弊不除,探春在大观园进行的改革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荣国府的命运。
丘浚认为冗费就是可有可无的花费,有很大的害处,需要去掉。探春在大观园内的节用举措和这一观点是一致的。
从论证效果看,材料一第3自然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从材料二第1段探春的话可以看出,探春认为让她落人困境的原因仅仅是性别,该观点是否准确?请结合材料一、二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