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文言文阅读
《战国策·苏秦从燕之赵·苏秦说赵王》
体裁:杂史。字数:656字。难易度:★★★☆☆。建议用时:2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苏秦说赵王曰:“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大王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效实,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杀而争也。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党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也。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赵王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选自《战国策·苏秦从燕之赵》,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红色字体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下列对文中红色字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大王与秦”与“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韩弱则效宜阳”与“他植者虽窥伺效慕”(《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效”字含义不同。
“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与“令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下”字含义不同。
山东,指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相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苏秦对赵王说,只要赵王真的听从他的忠言,就能得到别国土地,并使父兄外戚等得以封侯。
苏秦告诉赵王,如果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国必然削弱楚国,楚国被削弱,赵国就孤立无援了。
苏秦认为,秦国东向的想法一旦施行,就必然会举兵攻打赵国,占领邯郸,赵国就会灭亡。
苏秦认为,如赵王使六国缔结盟约,全力抵抗秦国,秦国就不敢危害六国,赵王霸业就可完成。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
(2)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