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2025成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甲
从“朗读”到“有感情地朗读”
①语文课本里,课后练习常有一项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什么是朗读呢?朗读就是大声地读。朗读时,眼到口到,朗读内容更容易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理解文章。同时,朗读还能训练口语发音,使朗读者字正腔圆。
③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需要运用一些恰当的技巧。朗读较长的句子时,要准确地停顿,清楚地表达句子意思,进而表现作品情感。对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字、词、短语等,还要以重读的方式来突出强调。比如,当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时,重读“来”和“近”,以表达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另外,读《太空一日》中紧张危急的内容时,语速要快;读《昆明的雨》中舒展悠然的文字时,则需慢。这告诉我们,快与慢也影响着朗读传递情感的效果。再者,语调的高低变化,让声音富有音乐美感,也能表达出作品细腻的情感。总之,朗读时要依文而读,以读传情。
④朗读是母语学习的优良传统。晨光熹微或暮色四合时,不妨打开课本,朗读起来吧。
(摘编自《中国教师》,有删改)
乙
“朗读课文热潮”的背后
①语文课本里,课后练习常有一项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近,一名初中生在网上分享自己朗读课文的视频,让人直呼“把课文念活了”。许多网友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朗读,纷纷拿起课本加入这场朗读课文的热潮。
②只是“朗读课文”,为何就那么吸引人呢?文字被注入声音,恰似被赋予了灵动的精魂。《海燕》中的紧张危急氛围,被高昂的语调充分渲染;《背影》中的深沉父爱在低沉的语调里更动人心……朗读者通过语调的高低变化,让文字化作潺潺的流水,滋润听众的心灵,生动地演绎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从另一方面讲,那些优秀的朗读视频,在所读课文的选择上也很有讲究。格调明快的《春》,深沉感人的《背影》,恢弘大气的《沁园春•雪》……这些作品本身就富有情感,文字很有表现力,作为朗读材料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④如今,学生时代所学的课文被精彩演绎,成为了互联网上具有热度的朗读视频。这些视频加上了适宜表现课文内容的图片、音乐等。这样的技术手段,使文字的魅力在朗读中更为具象。此外,这些朗读者还善于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如轻轻扬手、紧紧握拳等,来增强朗读的感染力。
⑤既要守“朗读”之正,又要创“技术”之新,这或许是“朗读课文热潮”背后更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关于“怎样有感情地朗读”,甲文提到而乙文未提到的做法有哪些?请分点概括作答。
甲、乙两文以同样的语句开头,哪一处开头的画线语句更适合删掉?请判断并简述理由。
某同学要选择本卷“文言文阅读”中的第一则材料(《陈太丘与友期行》)参加课文朗读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参照示例,给他提出两条建议。
示例:朗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语调要高,表达友人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