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现代文阅读 题目列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小题。材料一:人到长沙前后...
组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小题。

材料一:

人到长沙前后,自然从一般记载和传说,对湘西有如下几种片断印象或想象:湘西是个苗区,同时又是个匪区。男子特别欢喜杀人。公路极坏,地极险,人极蛮,因此旅行者通过,实在冒两重危险。经过辰州,那地方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见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地方文化水准极低,土地极贫瘠,人民蛮悍而又十分愚蠢。

作者是本地人,可谈的问题当然极多,譬如矿产、农村、教育、军事一切大问题,然而这些问题,这时节不是谈它的时节。现在仅就一个旅行者沿湘黔公路所见,分别写点出来,如能对于旅行者和寄居者减少一点不必有的忧虑,补充一点不可免的好奇心,对这个边鄙之地值得给予的同情,就可说是已经达到拿笔的目的了。

(节选自沈从文《湘西·引子》,有删减)

材料二:

从常德到沅陵,一个旅行者在车上的感触,可以想象得到,第一是公路上并没有苗人,第二是公路上很少听说发现土匪。公路在山上与山谷中盘旋转折虽多,路面却修理得异常良好,不问晴雨都无妨车行。旅行的很容易忘了行车的危险,乐于赞叹自然风物的秀美。溪流萦回,水清而浅。山脚下一带树林,一湾溪水,一道长桥,一片烟。①香草山花,随时可以掇拾。

上官庄的长山头,一个山接一个山,转折频繁处,便必然对于自然的雄伟表示赞叹,对于数年前裹粮负水来这高山峻岭修路的壮丁,更表示敬仰和感谢。他们有的从百里以外小乡村赶来,沉沉默默的在派定地方担土、打石头,淋雨、挨饿,完成了分配到头上的工作。把路修好了,知道事情业已办完,笑笑的,各自又回转到那个想象不到的小乡村里过日子去了。

车到了官庄交车处,一列等候过山的车辆,静静地停在那路旁空阔处。虽在军事状态中,②军用车依然受公路规程辖制,不能占先通过,此来彼往,秩序井然。

车到了沅陵,车站边挑的、抬的、负荷的、推挽的,全是女子。女权运动者在中国二十年来的运动,到如今在社会上露面时,还是得用“夫人”名义来号召。而且大家都集中在大都市,过着一种腐败生活。比较起这种女劳动者把流汗和吃饭打成一片的情形,不由得我们不对这种人充满尊敬与同情。这种妇女日常工作虽不轻松,衣衫却整齐清洁。③有的年纪已过了四十岁,还与同伴竞争兜揽生意。两角钱就为客人把行李背到河边渡船上,跟随过渡,到达彼岸,再为背到落脚处。

辰州地方的传说奇迹中又以赶尸著闻。凡受了点新教育,血里骨里还浸透原人迷信的新绅士,想满足自己的荒唐幻想,到这个地方来时,总有机会温习一下这种传说。绅士,学生,旅馆中人,俨然因为生活在当地,便负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义务,总要把它的神奇处重述一番。或说朋友亲戚曾亲眼见过这种事情,或说曾有谁被赶回来。其实他依然和客人一样,也不相信。就中有个“有道之士”,姓阙,当地人通称为阙五老,年纪将近六十岁。据说十五岁时就远去云贵,跟名师学习过这门法术。作法时口诀并不稀奇,不过是念文天祥的《正气歌》罢了。客人要老老实实发问:

“五老,那你看过这种事了?”

他必装作很认真神气说:

“当然的。我还亲自赶过!那是我一个亲戚,在云南做官,死在任上,赶回湖南,每天为死者换新草鞋一双。只是功夫不练就不灵,早丢下了。”④至于为什么把它丢下,可不说明。客人目的在表演,主人用意在故神其说,末后自然不免使客人失望。不过知道了这玩艺儿是读《正气歌》作口诀,同儒家居然有关系时,也不无所得。

每年三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鲜明,在摇橹歌呼中连翩下驶。同一渡船,则大多数都是妇人,有些卖柴卖炭的,来回跑五六十里路,上城卖一担柴,换两斤盐,或带回一点红绿纸张同竹篾做成的简陋船只。问她时,就会笑笑的回答:“拿回家去做土地会。”这些女子一看都那么和善,那么朴素,年纪四十以下的,无一不在胸前土蓝布或葱绿布围裙上绣上一片花。天时常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

男子大部分都当兵去了。因兵役法的缺憾,和中间层保甲制度人选不完善,逃避兵役的也多,这些壮丁抛下他的耕牛,向山中走,就去当匪。匪多的原因,外来官吏苛索实为主因。土匪多时,当局另外派大部队来“维持治安”,守在几个城区,别的不再过问。土匪得了相当武器后,在报复情绪下就是对公务员特别不客气,凡搜刮过多的外来人,一落到他们的手里时,必然是先将所有的得到,再来取那个“命”。许多人对于湘西民或匪都留下一个特别蛮悍嗜杀的印象,就由这种教训而来。许多人说湘西有匪,许多人在湘西虽遇匪,却从不曾遭遇过一次抢劫,就是这个原因。

景物如此美好,三十年来牧民者来来去去,新陈代谢,不知多少,除认为“蛮悍”外,竟别无发现。外来为官作宦的,回籍时至多也只有把当地久已消灭无余的画符捉鬼荒唐不经的传说,在茶余酒后向陌生人一谈。

(节选自沈从文《湘西·沅陵的人》,有删减)

第1题 单选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沈从文将大都市里的女权运动者与沅陵众多妇女劳动者的生活状态放在一起比较,表达出对湘西妇女的尊敬与同情。

B.

针对“赶尸”传说的众说纷纭现象,作者谈到赶尸需要读《正气歌》作口诀时,用调侃的口气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批判。

C.

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对“土匪”现象出现的原因及相关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材料一开头旅人初进湘西所见形成呼应。

D.

《湘西·引子》为《沅陵的人》的写作预先设定了大致思路,从沈从文的这些叙述中,可见作者对湘西社会的了解与热爱。

第2题 单选

对文中画线标蓝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子①中,“掇拾”有欣赏的意思,写出了湘西环境之美和笔者对家乡的喜爱。

B.

句子②写军车谨守秩序,按规则通行,可看出小说淡化沉重的战乱氛围的特征。

C.

句子③写四十多岁妇女与同伴争生意,其主要目的是反映底层百姓所受的压迫。

D.

句子④写不说明丢下功夫的原因,表现五老的故作神秘,语气中带有戏谑意味。

第3题 问答

根据沈从文针对外地人对湘西的误解所做的纠正,完善下表四处空缺部分。(4分)

误解

纠正理由

湘西土匪多。

路面修理得异常良好,不问晴雨都无妨车行。

只是一种流传多年的传说。

当地人蛮悍愚蠢。


第4题 问答
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如果用文中画线标红句子中的两个词概括沈从文笔下的这种类似的“味道”,你选哪两个词,为什么?(4分)
题目信息
调研模拟 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通用
-
正确率
0
评论
259
点击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