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
蜀相
》课文解说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春天。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哀江头》《羌村三首》《北征》以及“三吏”“三别”都作于这一时期;加之唐肃宗昏庸
颟顸
,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的他倍感失落
,对时局的
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他与刘备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会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对诸葛亮是十分崇敬、心向往之的,因此初到成
都就前往瞻仰、参拜。因为没有来过,所以要打听“丞相祠堂”的所在,“寻”说明是有意识地寻访,“何处寻”表现了一种钦慕和迫切之感。“锦官城外”点明了地点,而“柏森森”三字则意蕴丰厚,一来是写实,展现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二是渲染气氛,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表达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三是带有象征意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在这里可以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此外,
“森
森”不仅是茂密、繁多,也给人整肃之感,说明武侯祠并非一个荒芜废弃的所在,而是有人在悉心维护,因此这也是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此二句写祠堂内的景物,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崇
敬、怀念、惋惜之情。
“
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
”
字,是这两句中的关键字。过去一般认为这两个字描写的是武侯祠的寂寥冷清,仅有杜甫形单影只地前来拜谒,但细想起来可能是有问题的。
南宋祝穆
《方舆胜览·成都府路·成都府》
载:
“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孔明表云‘薄田十顷,桑八百株’即此地。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
桓
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后
封武兴王
庙,至今祠祀不绝
《蜀相》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