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不负苍生,独负卿林觉民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基本内容。2.学习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革命前辈无畏牺牲,“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说: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面对这样的人生关口,要怎么选择?
一 识读信笺知情意
相关背景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3 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5 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同年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起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人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被捕,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知人论世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叔父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交代给妻子写这封信的原因,表达了悲痛之情。第二部分(2-5) :回忆夫妻的恩爱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与不舍之
5112《与妻书》3教学课件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