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07《涉江采芙蓉》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docx

北京四中 名篇品读 DOCX   4页   下载179   2025-09-22   浏览46   收藏678   点赞4744   评分-   3139字   40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07《涉江采芙蓉》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docx 第1页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07《涉江采芙蓉》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docx 第2页
剩余2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谁 在思念 谁: 《涉江采芙蓉》 导读:《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 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诗歌在语言形式上不再是《诗经》的四言体,也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而是初步确立了五言体。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体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 而《古诗十九首》 , 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布局、表 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 如此 杰出重要 的 一 组诗,我们却始终不知道作者是谁。《昭明文选》 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 诗十九首”。 叶嘉莹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中说: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 这三类感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感情,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或死别的经历;每一个人都可能因物质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感到失 意;每一个人都对人生的无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心。而《古诗十九首》正是围绕这三种基本的感情转圈子,有的时 候单写一种,有的时候把两 种结合起来写。 中国诗歌讲究含蓄慰藉,所谓“羚羊挂角” , 不着一字,但尽得风流。 含意的幽微、委婉多姿恰是后世诗歌的一大特色,但是《古诗十九首》描写这些情感比较直接。比如《行行重行行》 , 上来就说:“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情感的抒发非常直接、坦诚。 《古诗十九首》用语通俗, 明白如话,没一个字不认识,但是在重复的 咏 诵中却 自有一种感发生 命的力量。 民歌较之于文人案头诗歌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文辞的使用上更为日常化。因为民歌本来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劳作过程中为了抒 发情感而作,原汁原味就是其本来面目。但是《古诗十九首》不是民歌,一般认为是下层文人,一面吸收了民歌汁液的滋养,一面又有文人诗 歌的追求,所以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组诗歌。 本课我们就以《涉江采芙蓉》为例,来分析并体味诗中那痛彻心扉 的离别相 思之情。 重点解读:《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菡萏( hà nd àn )已成芙薬( qú ) , 女子摇舟涉水 , 应时节渡摆清塘 。 是独撑一条兰舟,还是几人同 摇兰 桨 ? 采莲时节该是热闹至极的吧。朱 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兰泽”指生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芳草”指兰草。荷花灿烂, 芳草鲜美之时,真正是暮春江南,草长莺飞,美不胜收。可是你读这两句诗就觉得并无别人,无边的连绵的芳草,阔大的荷塘,如此广大的平 面之上只有一个身影,一下就显出人的渺小和孤独了。 女子涉水去采摘莲花和兰花,该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古代采摘芳草香花送人,是男女间表示爱恋的一种风俗。 女子满怀柔情采摘下美丽的莲花准备送给自己的爱人时,猛然记起他不在身边,而在“远道”。欢乐美好的情景,刹那间被一种失落忧伤粉碎。 也许,此刻别处,或者身 旁的女伴,正在嬉闹,开着彼此的玩笑,可是,热闹是他们的,自己什 么也没有。与别人的欢乐嬉笑不同,她默然无语地注视着手中的芙蓉, 轻轻地问自己: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如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可惜分享非人,真是令人心伤。在极美好 的情境中,人也会滋生出一种生命的悲哀,更何况此刻手中摘有鲜花芳 草,却没有可以馈送的对象,因为相思者乃在远道。远道有多远 ? 是可 以预见的吗 ? 是一个月还是一年才能到的路程 ? 对于 有情人而言,即使 咫尺,不得相见,也是一种痛苦。“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这是 人生不堪接受的相思之苦,但毕竟只有一水之隔,不得相守还能相望。可是在远道,则既不能相望,也不能相守,而且古代交通不发达,彼此难通音讯,什么时候回来还不能确定, 这种生命的不确定性更平添了一种愁绪。那思妇该有多少心思:担心丈夫在外漂泊的冷暖,担心自己形 容色衰而变得憔悴,又疑虑丈夫的背弃不归。无论是什么 , 相同的是思念, 是担心,是孤独感。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句诗写得很巧妙。仿佛心灵感应,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 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 回望 着 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和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爱人。此刻展现在他 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 那阻山隔水 的浩浩烟云。 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后世很多 诗歌采用了这种写法。 天宝九年(750年)的除夕夜,诗人高适因为军务远在居庸关无法 回...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07《涉江采芙蓉》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docx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