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资料链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蜀相》赏析
萧涤非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千百年来,有不少颂扬诸葛亮的诗篇,但最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要算这一篇。
诗的题目叫《蜀相》,“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亮为“蜀相”。但诗以《蜀相》为题,却不是单纯的历史记录,而是寄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
《蜀相》这首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的春天,就是公元760年杜甫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庙时所作。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
”的理想已经完全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持续了五年还没有平定下来,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在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正如杜甫描写的那样“六合人烟稀”,“园庐但蒿藜”。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亮庙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这也许就是诗人自己说的“情在强诗篇”吧。
很明显,这首诗的主题就是歌颂诸葛亮。杜甫入蜀以后,思想上有一个很突出的变化,那就是他不再“自比
稷
与
契
”,而向往于诸葛亮。他写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并公然说:“
凄其望
吕葛,不复梦周孔。”意思就是说,他殷切期望的是吕尚、诸葛亮这类英雄人物,再也不梦想周公和孔子了。这首《蜀相》诗,便正是他“
凄其望
吕葛”的具体表现。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段:上四句写丞相
祠堂,下四句写丞相本人。但这两段,并不是可以分开的两截。因为在对丞相祠堂的描写中,已暗含丞相其人在内。
开头两句,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丞相祠堂,就是现在的“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约二里,现在已经辟为“南郊公园”。武侯,是武乡侯的简称。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值得注意的,是“何处寻”的
“
寻
”
字,它饱含着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因为心思其人,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赏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资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