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 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 教学设计与指导 选择性必修 中册
和
综合学习评价(二)
:'' 勺:r
::.・
(本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
.
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
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生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
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
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 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
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在语源学意义上,“慈善”一词在其产生时期即包括了物质
救助与劝人为善的功能。
学界普通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直存续到民国年间的各种各样的
善会善堂几乎都创始于明末清初,明末的善会具有崭新的社会性格。其中同善会是创立最早、对后世产生
了极大影响的善会。
同善会最早出现于河南,而其盛行则在江南。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
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受
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而且同善会还明确规定,聚会之日须安排
演
讲,“司讲者用通俗言语,不烦文采,务使人人易晓,感动善心”。换句话说,进行道德说教是同善会聚会实施
救助前的一个必要程序。
从此以后,在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注重劝善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传统,也成为君臣绅民的一个共
识。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实行道德说教,以此达
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
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极为重视劝善功能,劝人为善历来是慈善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近代以来,人
们依然行善与劝善并重,致力于教养兼施,物质帮助与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两不偏废。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
慈善文化,全面挖掘中国传统慈善的内涵,充分发挥传统慈善扶危济困、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功能,仍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材料二
.
(摘编自王卫平《救济与劝善:“慈善”本义的历史考察》,2019 年5月6月《光明日报》)
慈善是指民间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对社会弱势群体与困难群众的一种物
选择性必修中册综合学习评价二(期末考试)[教学设计与指导][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温儒敏王本华总主编]OCR高精识别,可选择、复制的pdf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