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五
单元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马克思
马克思(
1818—188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卒于伦敦。
1830至1835年,马克思在特里
尔中学
学习,1835年10月进波恩大学法律系,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1837年起研究黑格尔哲学,18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马克思结束大学生活后,开始从事反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政治活动,公开维护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1843年10月他到巴黎,与卢格筹办《德法年鉴》杂志。这时他的思想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肯定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劳动异化思想,揭露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
史必然性。这是马克思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曼彻斯特来到巴黎,会见马克思,从此开始他们的伟大合作。第一个成果是合写《神圣家族》,列宁称这
部著
作“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1845至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揭开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为科学共产主义奠定了牢固的哲学基础。
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为建立无产阶级政
党积极参加同盟的改组工作。在
1847年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区部领导人。同年11月,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他和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大陆,马克思投身革命。但随着革命失败,马克思被德国、法国相继驱逐,流亡伦敦。
19世纪50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苦的时期,贫困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一家。他没有被贫困压倒,仍然埋头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理论贡献异常丰富。1850至1852年,马克思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为此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杂志连载马克思写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第一次使用“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个概念并阐明它的内容,还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从1851年8月到1862年
3月,马克思与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500多篇文章,其中不少论述中国的文章,谴责英、
作者简介:马克思【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