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专题综合

04苏轼篇3一尊还酹江月【何止文章-北京四中语文课】OCR识别文字可复制粘贴.pdf

教学研究 备课资料 《北京四中语文课》 高中 何止文章 北京四中语文课 OCR识别 复制 粘贴 PDF   10页   下载826   2025-07-06   浏览44   收藏682   点赞5276   评分-   11918字   18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04苏轼篇3一尊还酹江月【何止文章-北京四中语文课】OCR识别文字可复制粘贴.pdf 第1页
04苏轼篇3一尊还酹江月【何止文章-北京四中语文课】OCR识别文字可复制粘贴.pdf 第2页
剩余8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可是,每个人在读到这个句子,尤其是大声读出这个句子的时候, 无不觉得气势非凡:“大江东去……”请看,浩渺长江水,滚滚东逝去, 这是一幅何等壮观的画面啊。这种景象,本身就是一种昂扬于天地之间 的雄壮,还用得着刻意修饰吗?有很多东西,因其最朴素而最动人,因 其最伟大而最平凡;越是如实地描写,就越是触动人心。我还清楚地记得, 在我的课堂里,曾有一个平日里十分矜持的小女生被叫起来朗诵这篇《念 奴娇·赤壁怀古》,她刚一开始读“大江东去”,就似乎情不自禁地想 要张开双臂。是啊,读到“大江东去”这样的句子,你难道没有涌起一 种想要拥抱整个天地的欲望?“大江东去”,这一个毫无修饰的极朴素 的句子,其表达效果毫不逊色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毫不逊色 于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并且,我总觉得“去”字比“来”字要 更显气势,更有一泻千里、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悲壮感。毛泽东在《沁 园春·长沙》中写的也是“湘江北去”;孔子所感叹的“逝者如斯”, 虽不用一“去”字,但依然可见观察者是面朝未来的,是面朝江流方向的, 那也就是“‘去’者如斯”了。 北京四中语文课 306 在滚滚长江边,苏轼感慨万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在词作的一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江山画面。在这 烟波浩渺、汩汩滔滔的大江大河面前,苏轼似乎看到了由这江水携带而 来又被这江水冲刷而去的古今人物。他们似乎还在浪花之尖闪着光彩, 又似乎早已沉默于水底埋葬于沙砾而无影无踪、无迹可寻。比如那位喟 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孔子,比如那位高唱“举世皆浊,唯我独清” 的屈原;比如五霸七雄,比如秦皇汉武;比如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比如 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写滚滚长江,不必从皑皑雪山说到一马 平川;写风流人物,也不必从三皇五帝说到唐宗宋祖,单就是眼前的这 一段赤壁江水,就冲刷着多少英雄豪杰。 人类的英雄史,就是一部大江大河大浪淘沙的历史。尽管在历史的 长河中,“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没有人可以永存不灭, 也少有人能够永垂不朽,但是,历史的车轮毕竟少不了英雄人物来推动, 即便是早已折戟沉沙,那也是“千古风流”。 这“千古风流人物”之中,当然还有火烧赤壁的周瑜——周郎— 周公瑾: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眼下就是赤壁,自然就少不了英雄少年
04苏轼篇3一尊还酹江月【何止文章-北京四中语文课】OCR识别文字可复制粘贴.pdf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