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
蜀道难
》课文解说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忧虑剑南节度使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见于唐人范撼《云溪友议》卷上;
二是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章仇为复姓),见于某些李白别集版本的题下小注;
三是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见于元人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四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清初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
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合,或于时间不符,都很难成立,第四种是比较稳妥的说法。也有人在第四种说法的基础上,认为诗中有寓意人生不易或
功名难求的
意味,此说也未成定论。一般认为此诗作于李白初入长安之时,对于人生艰难的感触不致如此痛切;更何况,如果是感叹人生不易,那么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无疑就是一种出世、退避的态度了,这与李白这一阶段的思想状况是不合的。对比同一时期的《行路难》,他对人生艰难的认识不过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远不及他笔下的蜀道险恶;而最终的态度则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积极的、乐观的、进取的,而非消极的、悲观的、退避的。即便诗中真有这样的情感,也不免有
“为赋新词强说
愁”
之嫌。还有人据诗中
“问
君西游何时还”
等语,将其断为送友人入蜀之作,与其集子中的《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也有可能,这首诗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送别对象,诗中那位“西游”之“君”或许只是虚拟出来的抒情对象。
据孟染《本事诗
·高逸》和王定保《唐撫言》卷七记载,李白初到长安,名声未振,拿《蜀道难》给当时京城文坛的领袖贺知章看,贺大为赞赏,目为“谪仙”
“
太白精星
”
,李白由此声
名鹊起。这件轶事不见得真实,但可以看出《蜀道难》很早就已被当作李白的代表作。
诗歌开头便不同凡响。前七个字中只有“危”和“高”两个实词。
“噫吁喊”
是蜀地方言,
蜀人见物惊异辄发此惊叹
(据宋庠《宋景文公笔记》)
,同为蜀人的苏轼也曾用过
“呜呼噫嘻”
这样的感叹
(见《后赤壁赋》)
。“乎”“哉”也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危”和“高”都有高的意思,但并不是简单的同义复用,
《国语》
高诱注
“危,高险也”
,即兼有高大、险
峻二义。一上来就惊呼并极力渲染蜀山之高大险峻,仿佛一座高山突然横亘在面前,真可谓“开门见山”。接下来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是对蜀道难行的一个总括。这一总括并不抽象
,而是借助了
《蜀道难》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