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书、表等文体知识,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论据,学习本文高超的论证技巧和劝谏艺术,初步体会文章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
3.体会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洪流与个人志向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并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学习重
难点
重点:了解书、表等文体知识,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论据,学习本文高超的论证技巧,初步体会文章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洪流与个人志向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并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活动
一
:欲知后事,先解前情
一
.导入:
在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叫法家、鲁迅先生曾评论说:“法家大抵少文采,唯李斯奏议,尚有华辞。”这里所提到的“李斯奏议”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谏逐客书》。
二.解题及背景:
解题:了解文体知识
谏
: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逐:驱逐。
“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
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
本文是李斯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写作背景: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最后的转折,至此秦国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当时七国中的韩国担心为秦国所灭,派水工郑国到秦国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这样秦国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秦王于是下了逐客令,身为楚国人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这种情况下,李斯写了《谏逐客书》。
三.知人论世:
李斯(?
一
前208),秦代大臣。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入秦,劝说秦王
赢政
(即后来的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一统天下,并遣谋士持金玉游说诸侯,离间六国君臣。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李斯同被逐,他即向秦王上《谏逐客书》,使
5111《谏逐客书》1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