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五
单元
资料链接
《谏逐客书》赏析
周振甫
1.奇偶
这里讲奇偶,即
散行句和
对偶句。在先秦的古文里,一篇之中,有对偶句也有散行句,在
散行句中也有句散而
意偶和句
偶而
意偶的。对偶显得整齐,散
行显得
活泼。整齐的对偶或显得呆板,要用
散行句来使
它生动;
散行句不
整齐,要用对偶句来显出庄重。试看李斯《谏逐客书》,他写这封奏疏时,既不要求对偶,也不要求散行,顺着内容的需要,构成奇偶错综的变化,可以从中推究,哪儿需要偶,哪儿需要奇,哪儿需要奇偶错综。
文章一开头就点明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接下来讲为什么是错的,要是讲道理,怕秦王看不下去,所以列举具体事例,说明用客卿的好处,来打动秦王。既要举出事例,那么举得太少就没有力量,就得多举几个。这样,
讲穆公用
客卿举了五个。光举一个穆公,力量也不够,这样就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个国君用客卿。举四个国君尽够了,再多了要使人厌。这样举例,四个国君就构成两对了。
讲穆公用
客,从四个地方求贤,这又构成两对。这不是有意求对偶,要
作出
有力的论证,不能不这样。可见用对偶,是适应文章内容的需要,自然形成的。
构成对偶的句子,有时又有变化。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这两句是对偶。下两句倘用同样写法,“东迎
蹇
叔于宋,东求
丕
豹、公孙支于晋”,联用三个东字,太重复了,所以后两句不指明方向,在对偶中又有变化。这样对偶,不要求字数相同,像“由余”是二字,“百里奚”是三字;“蹇叔”是二字,“
丕
豹、公孙支”是两人五字。在对偶中又有参差,这种对偶比较自然。到后来,要求字数相同,就不够自然了。比方有人
用班固同
司马迁相对,改称“马迁”就是。这里“西取”四句两两相对,但“昔穆公求士”同“此五子者”以下几句不对,奇偶交错,也是自然形成的。“孝公用商鞅之法”是奇,但同“惠王用张仪之计”,是隔着几句相对。“移风易俗”,
句奇而
意偶,这句内“移风”同“易俗”相对。“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相对,“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相对。“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又是奇句。“西并巴蜀,北取上郡”相对,同“南取汉中,包九夷,制
鄢郢
;东据成
皋
之险,割膏腴之
壤
”,
句奇而
意偶,即“西并”“北取”“南取”“东据”在用意上相
偶
。“废
穰
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
",四句相
偶
。在可以构成对偶的地方相对,在不宜相对的地方不对。对偶的句子列举几个事例,显得有力;不对
的句子,有助于
《谏逐客书》赏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