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
三
单元
《
复活
(
节选
)
》
课文解说
《复活》写于1889—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
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主要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在出席法庭陪审时,发现被诬告杀人的玛丝洛娃正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于是良心觉醒,开始悔罪。他极力为玛丝洛娃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上诉失败后,又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使她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
西蒙松的
求婚。最终两位主人公双双实现精神和道德的“复活”。小说以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陪她去西伯利亚为主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民的苦难,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广泛深入地再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生活画面,全面体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毁一切假面具”的创作思想。
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
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高尔基认为:
“
聂赫留朵夫、列文、伊尔琴尼耶夫、奥列宁
——
所
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像,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他精神发展上的几个阶段罢了。”《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体现着作家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特点。托尔斯泰借助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站在农民的立场,满怀着同情与爱护描写农民的苦难遭遇,指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唯一能用来养家糊口的土地被地主霸占了”,认为“土地不能成为私有财产,不能成为商品,就像水、空气和阳光一样,人人都有权享用土地,享用土地提供的一切利益”。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一样,否定贵族的特权和世俗观念,弃绝了“那个阶层的生活”。他把
巴诺伏的
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并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由他们自己支配,缴纳税款和用作公益事业”。“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比以往任何形象都要深刻而富有意义,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一个真实而缓慢的过程。从内疚、悔罪到赎罪、觉醒,由否定自我开始,进而否定整个贵族阶层,作者对其精神探索之路和复杂性
格的演进作了细致的刻画。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描写的是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到监狱去看玛丝洛娃,向她忏悔自己当年的罪恶、请求她的宽恕的场景。
玛丝洛娃出现在法庭审判席上,揭开了以往12年里一直遮住聂赫留朵夫眼睛的那块可怕的“幕布”,他看到自己的灵魂里积满了污垢,决心冲
《复活(节选)》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