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
三
单元
资料链接
编者注:由于参考的译本不同,文中涉及的人物译名和对小说语句的引用或与教材课文有所不同。
《大卫·科波菲尔》的重叠镜头及其他
朱虹
1
《大卫·科波菲尔》
(
下文简称《大卫》
)
是关于同名主人公一生命运的自传体小说,内容极其丰富,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去看。孤儿大卫历经艰难,终于获得成功与幸福,这在形式上似乎落人了西方流行的“从乞丐变富翁”故事的套式,美国的霍拉旭·
阿尔杰是
这类小说最著名的代表,他的那些以穷孩子的奋斗为中心内容的通俗小说有130卷之多,在19世纪后期镀金时代的美国风靡一时,表现了典型的资产阶级的勤劳起家的意识。《大卫》在形式上似乎合了这个套式,但不难发现,实际内容却更丰富、更深刻,格调远远超越这个套式,简直不可同比。《大卫》也可以看作是“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因为它不是关于一般人的个人奋斗,而是关于一个作家成长的故事。读者还记得,大卫从小喜欢看画书,母亲改嫁后他逃进书的世界,在学校读书时他给同学们讲自己看过的18世纪的英国小说。后来在做童工的孤苦日子里,他耽于幻想,喜欢为周围的人虚构历史,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创作冲动吧。正因《大卫》也是关于作家成长的故事,所以常常被评论家用来与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作比较。提起《大卫》,人们还难免想起狄更斯自己少年时因父亲负债而被迫在鞋油作坊做童工的屈辱。据狄更斯自己说,他从未对人谈起这件事,直到有人偶然问起,他才对他的传记作者C.福斯特谈到这段辛酸的经历,后又在《大卫》中给予艺术的概括。从心理学角度,《大卫》也可以说是对作者起到一种心理解脱的作用吧。当然,显而易见,《大卫》远远不止于作者个人的心理解脱。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一生,作者描写了广阔的生活,塑造了一群令人难忘的生龙活虎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理性。
《大卫》似乎不像狄更斯的另外一些作品那样,由一个统一的主线贯穿始终,
如《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垃圾堆、《小多丽特》中的监狱,或《荒凉山庄》中的大法庭。《大卫》似乎结构松弛、由好几组人物与事件串在一起,实际上有一个主题、一个意象贯穿始终——这便是人生本身。作者通过大卫的形象和他的一生命运表现他所理解的人生,探索人应该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大卫从小成为孤儿,受尽欺负与冷遇;他天真幼稚,曾被假象欺骗,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他遇到过忠实的朋友,也目睹
《大卫·科波菲尔》的重叠镜头及其他【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