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
自由诗(新诗)的特点。
2
.
理解诗人“寻梦”的内涵,体会诗人情感的意蕴,把握诗歌情感的丰富之美。
3.结合意象分析诗人在情感处理上的理性节制,品读诗歌的节制之美。
学习重
难点
重点:
赏析意象及其作用,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难点:
鉴赏诗歌凝练的语言特色,体会其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
化鹤重归
华表,
应愁高处不胜寒
。
以上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挽联。“两卷新诗”指的是《猛虎集》和《志摩的诗》,而“九点齐烟”则指的是徐志摩发生意外的地点。
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课前预习任务检测
1
.
作者介绍
徐志摩
(
1897—1931),浙江海宁人
,
散文家
、
新月派
代表诗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
爱、自由、美
”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2
.
新月派
新月派
,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的前身是
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
新月社,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社名是徐志摩根据泰戈尔《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作品有闻一多《死水》《红烛》,徐志摩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林徽因《你来了》《笑》等。
他们不满于“
五四
”
以后
“
自由诗人
”
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
新格律诗
,主张
“
理性节制情感
”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
三美
”
主张,即
“
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对齐)
”,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
“
新格律诗派
”
。
3.
写作背景
康桥
cambridge
,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
2062《再别康桥》1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