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心理型”人物观(节选)【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心理型”人物观(节选)【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第1页
“心理型”人物观(节选)【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第2页
剩余2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 三 单元 资料链接 编者注:由于参考的译本不同,文中涉及的人物译名和对小说语句的引用或与教材课文有所不同。 “心理型”人物观(节选) 申丹、王丽亚 在叙事研究领域,“心理型” 人物观指注重 人物内心活动、强调人物性格的一种认识倾向。依照刘再复先生的观点,小说中的人物以各种形式组合的差别和变动显现出不可重复的个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虽然小说人物在本质上属于语言建构,但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丝毫不亚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事实上,这也是被誉为小说黄金时代的19世纪的一个主流观点。例如,特罗洛普提出,小说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小说家通过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感动读者,“引发泪水”,最终揭示 “ 关于人的真理 ” 。当然,特罗洛普对人物的高度重视,主要源于他对小说艺术伦理作用的强调。至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盛行时,一部分小说家则是从审美角度重视人物在作品中的重要位置。例如,弗吉尼亚·伍尔芙提出:“所有小说……都是关于小说人物”,小说的艺术在于“展现人物——而不是道德说教”。安德烈·纪德同样认为,一部小说是否成功,主要看人物形象是否生动可信;虚构的人物源于现实生活,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作家动笔之前就已经存在,小说家所做的仅仅是倾听人物自己的诉说而已。来自小说家的这些评论固然带有明显的经验意味,不过,他们对人物真实性的强调的确反映了小说家们对人物内心活动的重视。然而,这种认识并不表示小说家们否认小说人物的语言本质。事实上,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人物是虚构的,这种认识并非现代理论家才有。夏洛特·勃朗蒂曾明确告诉普通读者,她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纯粹是从想象中抽象出来的艺术形象,而不是生活中的原型。小说评论家马丁·特纳尔同样强调:“小说人物是语言建构物,并不存在于作品外的世界中。” 话又说回来,传统小说理论重视人物内心活动,这是小说理论界不争的事实。 这一观念的形成源于小说艺术的自律。众所周知,欧洲小说是从“传奇”演化而来。在大部分“传奇”故事中 ( 如《堂吉诃德》《巨人传》 ) ,小说家通过构建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至于事件是否真实、人物是否可信则是次要考虑。与此不同,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十分注重人物内心活动 ( 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 ) 。为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小说家们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对人物外部行为和内心思想进行充分展现。小说中的人不仅是故事世界里
“心理型”人物观(节选)【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