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
三
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设计二:多棱镜中的石钟山
核心任务:
在学习《石钟山记》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结为研究小组,选择具体的研究主题进行研究。从研究的范围和方式来看,总体属于文本研究。
可选择的角度和相关研究主题举例说明如下:
1.石钟山得名研究。研究石钟山究竟缘何得名。通过比对郦道元、李渤、罗洪先、彭玉麟、曾国藩等人的相关文章和论述,总结“石钟山得名研究史”,思考苏轼的批评是否完全合理,李渤的思考是否一无是处等问题,了解反复辩驳以求真知的过程,从中感受求知之不易。这属于历时性研究,可以视为浅易的学术史研究。
2.文体与写法研究。以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游记、楼台记(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为基础,适当引入曾经入选教材的此类文章(如《游褒禅山记》《满井游记》),比较分析《石钟山记》在写法上的特点,发现宋代“由古文运动与理性精神两相结合”而形成的“哲人游记”(梅新林、余樟华《中国游记文学史》)的独特魅力。这属于文学体式、手法的研究,带有一些文学史研究的性质。
3.文本的思想研究。联系作者的“求实”思想和对直接经验的重视,旁及宋代一些思想家对“见闻之知”的思考,深入理解《石钟山记》中的思想与思考方法,并与《日喻》进行对比阅读。同时对苏轼的思想方法进行批判性思考。这属于文本思想内容研究,遵循的还是知人论世的基本思路,并涉及思想史的领域。
当然,师生还可以自主选择角度研究《石钟山记》。下面以研究主题3为例,对其研习过程稍加解说。
学习过程:
1.进行文本学习,关注思考方法
学习《石钟山记》。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苏轼思考问题的方法。无论是质疑前人之说,还是自己探究石钟山因何得名,苏轼都坚持“求实”,并因此得到了相对合理的结论。自己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苏轼在文中有比较明确的表述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即可。
2.结合背景材料,研究文中思想
苏轼在认识论方面明确主张要亲身接物,得到直接认识,不能满足于间接认识。这一主张也为北宋思想家邵雍所有,被张载称为“见闻之知”。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以下一些资料:
人之耳所闻,不若
目亲照
。耳闻有异同,
目照无
多少。并弃耳目官,专用
舌口较
。不成天下功,止成天下笑。(邵雍《观物吟四首》其四)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惟吾不得而知之也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多棱镜中的石钟山【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