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和天空》
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吟咏,掌握诗歌内容。
2.梳理诗歌意象,对比深入阅读,聚焦诗歌意蕴表达。
3.运用诗歌所学知识,仿写迁移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活动
一
知人论世,筑牢知识基础
1
.
作者简介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被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1954年发表诗集《
____________
》,轰动诗坛。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熔于一炉。
2.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看见黑暗》《路上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完成一半的天堂》
3.写作背景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
共在于
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任务活动
任务活动
二
反复吟咏,明确内容情韵
任务活动
三
梳理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任务活动
四
对比阅读,聚焦意蕴表达
任务活动
二
反复吟咏,明确内容情韵
【情境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诗歌,掌握诗歌整体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为下一步深入探究文本打下基础。
1.诵读技巧
1.理解诗歌的意境:《树和天空》是一首富有意象的诗歌,通过树与天空的关系来表达作者对自然、存在、生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在诵读前,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控制语速和语调:诵读时,应根据诗歌的情感和节奏变化来控制语速和语调。对于抒情的部分,可以适当放慢语速,提高语调,以表达深沉的情感;对于叙述或描写的部分,可以保持适中的语速和语调,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3.划分节奏和重音:在诵读过程中,应注意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合理的停顿和重音安排,可以突出诗歌的重点和韵律感。例如,在“一棵树/在雨中/走动”这样的句子中,可以通过停顿和重音来强调树在雨中的动态美。
4.运用声音变化:诵读时,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变化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例如,在表达激昂、热烈的情感时,可以提高声音的高
《树和天空》2导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