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中
册
第
四
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设计二:走近词语的舞蹈
学习活动
一
:知其大概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通过不同途径,查找有关资料,对照互证,取其共性,存其分歧;了解歌德、普希金、惠特曼、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的风格、文学史地位、影响,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自制表格,梳理所得,并记录参考资料的来源。
2.阅读四首诗。标注诗节、诗行,明确一诗有几节,每节有几行,想一想其特征是什么;关注是否有押韵,如果有,做些标注。朗读诗歌,把读得不顺畅的词语与句子、非常规停顿的地方画出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尝试还原诗中的画面,并对画面所要传递的情感有所感悟和思考。有困惑及时记录。
3.查阅资料,了解作品。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大致情节是什么,《迷娘》(之一)出现在怎样的情境中;普希金创作《致大海》时个人处境是怎样的,诗中的“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是指什么历史事件,“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中“天才”是指谁;《自己之歌》原题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找到答案。另外,查阅一些解读这些诗歌作品的文章,将那些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摘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学习活动二:研读讨论
1.围绕“意象是如何来表达的”,开展第一阶段研讨。可选出两首诗为例,比如《致大海》与《树和天空》。研讨前可以思考下列问题。第一组:诗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本身有什么特点?它们会带给你怎样的联想?第二组:意象是如何组合的?它们组合而构成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能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唤起怎样的情感,引发怎样的思考?
2.围绕“不同诗歌体式的魅力”,开展第二阶段研讨。同样可选出两首诗为例,比如《迷娘》(之一)和《自己之歌》(节选)。可以关注诗节的组成情况:共有几节,各节写了什么,彼此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每节的诗行有什么特点,诗行的长短、每节诗行的多少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起伏变化是否有联系。可以关注诗歌中重复的内容:诗行有没有重复,用词有没有重复,重复的方式是否有规律,这样的重复与情感的抒发是否有关系。可以在此过程中,尝试感受诗歌诗篇、诗节、诗行中的节奏。
学习活动三:朗读分享
开展朗读活动。学生可从四首诗中挑出一首,梳理阅读体会,用恰当的方式读一读,录一段音频,与同学分享。
学习活动四:梳理探究
1.将本单元的四首诗与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峨日朵
雪峰之侧》《致云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教学设计二:走近词语的舞蹈【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