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追求大雅和大俗的交融【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常识(含文体、文学、文化) 其他基础 高考真题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教师用书 DOCX   7页   下载0   2023-08-03   浏览300   收藏0   点赞0   评分-   7722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追求大雅和大俗的交融【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第1页
追求大雅和大俗的交融【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第2页
剩余5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 七 单元 · 资料链接 追求大雅和大俗的交融 孙绍振 钱理群先生在《品一品故都的秋味》中批评过一种分析作品的线性的思维模式:“时代是苦闷的,作家必定时时处处陷入单一的苦闷中,他写出的每一篇作品必然充满单一的苦闷感。”在分析郁达夫的这篇文章时,这样的模式曾经风行一时,产生过大同小异的赏析文章。诸如:“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由于作家身处的时代在作家内心投下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因此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 秋的 意境和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在我们看来,这种模式的分析也是很离谱的。在一篇艺术性的散文中, “ 投上一层主观感情色彩”居然成了问题。是不是不带主观感情色彩的散文才是正宗?从这里可以看出,困扰了我们近一个世纪的机械唯物论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至今仍然 蒙蔽着 我们一些并不缺乏写作能力的论者的眼睛。 艺术性散文并不是科学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感情,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在这一点上如果含混不清,就失去了欣赏的前提。 分析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困难在于:文章中的趣味,和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的距离。对刚刚毕业的中学生的调查表明,虽然有一部分凭直觉就能感到这篇文章“挺好”,但是多数说不清好在何处,许多学生读后的感觉是“很一般”,也有人觉得“不太好”,仅仅是出于对郁达夫大名的景仰而不敢贸然直言。多数学生感到十分茫然,不甚明白为什么要把这样的文章选到课本中来。 问题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审美修养,分不清审美价值和实用功利价值。许多问题孤立起来,是看不清楚的,只有还原到丰富、复杂的背景中去,才能有所发现,“万绿丛中一点红 ” ,有了绿色作背景,红色哪怕只有一点,也有足够鲜明的视觉冲击力。比较有两种,一是同类比较,二是异类比较。同类比较要容易一些,异类比较,需要的抽象力度要高得多。这是因为,比较不同作品,要在相似点上进行,这就需要撇开 各自丰富的属性,仅仅抓住一个共同点,这是需要抽象的魄力的。而同类比较,相似点是现成的,比较就相当容易。《故都的秋》,孤立起来看,特点并不很容易看出来。找一个同类作品来比较,例如,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因为是同类的,都写秋天,就不难抓住分析矛盾的契机了。在《济南的秋天》中,老舍称赞
追求大雅和大俗的交融【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