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
三
单元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
李密
、
归有光
、
王羲之
1.李密
李密(224—287),一名
虔
,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
自幼由
祖母刘氏收养。李密曾师事蜀地大儒
谯
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
蜀国州从事
、尚书郎等职。曾出使吴国,吴人称其有才辩。蜀汉亡后屏居乡里,
累举不应
。泰始三年(267)李密44岁,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事表》(简称《陈情表》)。武帝
览
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
常望内转
,因不遂所愿,在迁汉中太守赐
饯
时怀怨赋诗,被奏免官。去官后为本州大中正。有《述理论》10篇,已
佚
。
2.归有光
归有光(1507—1571),字熙
甫
,
号震川
,昆山(今属江苏)人,卒于南京,明代散文家。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20余年8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被
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后为南京太仆寺
丞
,参与撰修《世宗实录》。有《震川先生集》行世。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
扫除台
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其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论议、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
以及制义之
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
恻
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
其艺术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
项脊轩的
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
极
富人情味。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
作者简介:李密、归有光、王羲之【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