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六
单元
资料链接
对于《促织》的新思考
方平
马克思这样指出过:“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革命导师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引起了我的思考,使我对我国古典文学《促织》有了新的理解。我想在这里就拿它和欧洲文学之间的比较作为
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平行研究”的思考的特征。
《促织》是蒲松龄的最优秀的笔记小说之一,故事一开头,就用三句话点明了悲剧根源:“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接着又用不多几句
话把只
知逢迎皇上的抚军,和只知向上级献媚的地方官,都点了一下;于是笔头再一转,带出了地方上一户平民人家,令人心酸的悲剧就发生在这个人家。
作者通过小小的蟋蟀,脉络分明地把最高封建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重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都串联起来了。蟋蟀对于深宫中的万岁爷,只是给他无聊的生活解闷的一种玩意儿,对于封建朝廷的大官小吏,是借机逢迎献媚的一种手段。对于主人公成名这一家,蟋蟀却成了一场从天而降、躲不掉逃不了的灾祸。封建统治阶级对于广大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有多么残酷,通过小小一头蟋蟀充分揭露出来了。
我们可以注意到,《促织》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关系,是主要通过人与物之间不正常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故事情节就从成名搜捕蟋蟀开始。这个可怜的小人物,早出暮归,整天伏在败墙丛草之中,探石发穴,痴了疯了一般,一心只想捉住一只蟋蟀,可以让他把官差应付过去……可是他一次又一次交不了差,一次又一次在县令的大堂上挨无情的板子,被打得“两股间浓血流离”,后来连床都不能下了。
但蟋蟀还是要捉的,官府交下的差使就像蟋蟀的一对巨大的利牙,把他紧紧咬住了,休想挣扎一下。只得求神拜佛,只得拄着拐杖,拖着两条重伤的腿,“于蒿莱中侧听徐行,
似寻针
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他在漫无目的地大海捞针。这当儿,天下虽大,对这个倒霉蛋,已不存在了,他整个生命的意义都集中在一点上
-只跟他原来毫不相干的小东西,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当他终于在草丛中发现一只蟋蟀,屏气敛息地扑过去时,那种惊心动魄的紧张劲
儿,就像在进行一场生死搏斗!
天从人愿,这回捉住的果然是一只凶猛善斗的蟋蟀!从此
对于《促织》的新思考【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