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纪时、纪日、纪月与纪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常识(含文体、文学、文化) 其他基础 高考真题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教师用书 DOCX   6页   下载1   2023-08-03   浏览278   收藏0   点赞0   评分-   4914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中国古代的纪时、纪日、纪月与纪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第1页
中国古代的纪时、纪日、纪月与纪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第2页
剩余4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 七 单元 · 资料链接 中国古代的纪时、纪日、纪月与纪年 王力 我们阅读古书,有必要了解古人记录时间的法则,下面就古代的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记时法)、纪月法和纪年法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 辛丑 ,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 。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 巳 午未申 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 卯 丙辰 丁已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1】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例如《楚辞·哀郢》 : “ 出国门而 轸 怀兮, 甲 之晁吾以行。”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用地支纪日比较后起,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 子卯 不乐”(《礼记·檀弓》)、三月上 巳 之类。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第一天 叫作 朔,最后一天 叫作晦 。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 晦 朔”。初三 叫作 出,大月十六、小月十五 叫作 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 2 】 ”,就是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 叫作 既望 【 3 】 。所以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朔 晦 两天,一般既称干 支又称朔 晦 ,例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 虢 , 虢公丑奔 京师”,《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 晦 ,齐师夜遁”。其他日子一般就只记干支 【4】 ,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当月朔日的干支推知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的春秋 长历可以 知道辛丑 是鲁隐公元 年五月二十三日。 附带说一说,根据历谱中干支的日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四十二天
中国古代的纪时、纪日、纪月与纪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