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高二年级 语文主讲人 杨光天津市海河中学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
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还有比普通工人更悲惨的群体,他们卑微弱小,无法发出自己的呼声,纵有抗争,也更容易被中外反动势力扼杀。这个群体就是包身工。
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 著名的剧作家夏衍,将目光投射到包身工这一被欺凌压榨的群体上,完成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
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简单地说,报告文学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种特点。
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左联”作家夏衍的《包身工》为代表的一批报告文学作品产生了空前的影响,表明这一文体在艺术上的成熟。可以说,作为报告文学的经典名篇,同时也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践的杰出代表,《包身工》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走近作者,感知时代 夏衍(1900-1995),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笔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是左翼文艺运动主要领导者之一。1934年起创作话剧,有剧本《上海屋檐下》《赛金花》《秋瑾传》和报告文学《包身工》。建国后创作了《祝福》《革命家庭》《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在话剧、电影剧本和电影理论研究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使用。
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时代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各种黑暗势力残酷压迫下日益破产。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带工”老板诱骗走,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做包身工。包身工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被当作“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另一方面,从“一・二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上海的工人运动重新抬头,日本资本家为了减少工人罢工的威胁,需要用包身工来代替“外来工人”,因此这一时期的包身工人数突然增加了。
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阅读课文 分析新闻性 其实,20年代后期,夏
《包身工》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