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苏轼
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长江与鄱pó阳湖交汇处。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石钟山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与文章创作背景。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本内涵,梳理脉络;了解石钟山的特点,学习游记类散文写作手法,感受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艺术特色。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学习作者的质疑和求实精神。学习目标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王国维知人论世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苏轼才华横溢,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散文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上,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知人论世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知人论世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创作背景公元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途经润州,在金山寺中,看到李公麟所绘苏轼画像,作《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于上。
石钟山山名的争论石钟山因何而得名的看法,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可分为三派主声派,该派认为由于水石相搏,发出钟鼓般的声音主形派,认为山形如覆钟,所以名之为“石钟山”声形派,即之所以得名是由于它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
文学常识:记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游记是摹山范水、专
第12课《石钟山记》-高二语文名师精讲课堂(统编版选修下册-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