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致大海》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致大海》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第1页
《致大海》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第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中 册 第 四 单元 《 致大海 》课文解说 《致大海》是普希金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在写作这首 诗之前 四年,普希金因为在一系列政治讽刺诗中抨击沙皇统治,被流放到俄国南部,辗转于基希 讷乌和 敖德萨等地。他在流放期间继续创作了大量富于斗争精神的诗歌,并与当地许多密谋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者密切来往。1824年夏,沙俄政府终于又以“亵渎神圣”和“行为不端”的罪名下令将普希金押送到位于俄国北部、他父亲名下的一个小庄园“闭门思过”。在离开敖德萨时,普希金写下了《致大海》。 这是一首写于离别之际的诗,也是一首歌颂自由的诗。在诗歌的前7个小节中,普希金从离别之际所见到的夏季海洋( “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 )写起,追忆了在敖德萨停留的将近一年时间里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大海,有“忧郁的絮语”和“喑哑的声音”,有“黄昏时分的幽静”,也有吞没渔船的“喜怒无常”,在这些直接描写大海的诗行之间,则反复闪现着诗人自己的形象。他是大海的“友人”,时刻倾听着大海的“期待,呼唤 ” , “ 想要挣脱开”身上的束缚,却只能停留在“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苦思着 我那珍爱的愿望”。大海与诗人之间如此亲密的情感关联源自何处呢?答案就是全诗首行点出的“自由”。从第8小节开始,《致大海》转入对社会现实和诗人人生命运的思考。曾经领导革命的法国取得许多场胜利,后来出于自身野心登上皇位的拿破仑,最终在欧洲各国的联合反对下被迫退位,在几年以前死于大西洋中的流放地。普希金用“伟大的回忆”“寒冷的梦”“在苦恼里长眠”概括了他的生平和对他的评价。“像风暴之声驰过我们面前”的“另一个天才”,指的是英国诗人拜伦,他不见容于英国的统治阶层,被迫远离故土,就在普希金写作《致大海》之前几个月,拜伦在志愿参加希腊民族独立战争时病逝。普希金写这两个同时代的悲剧英雄,既是因为他们被流放的命运与自己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是通过这两个形象歌颂一种勇于斗争的精神,表达对当时弥漫整个欧洲的反动气氛的反抗。全诗最后两个小节,再次回到“告别”的主题上来。诗人展望未来,表示自己将把大海的“光和影”“浪花的喋喋”装在心里,带去未来的流放地(“寂静的荒原”),这就明确地宣告 了他对自由永不磨灭的渴望,宣告了他对沙皇迫害的蔑视。 作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致大海》中既有诗人个人的生平经历,又有同时代宏大的历史事件。阅读时,要品味诗人通过细致生动的描写赋予大海的象征含义,感受诗
《致大海》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