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
三
单元
教学指导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古代散文作品的研习。所谓“研习”,既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又增加了研究的意味和任务,这是本单元教学时应当首先加以关注的。这一学习方式性质的转变究竟意味着教学方式需要进行哪些具体转变,课程标准没有进行集中解说,但是在相关学习任务群的描述中都有比较明确的提示。总的来说,无论具体做法如何,都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做到扎实、深入、有价值。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经典名篇,长期以来都是语文教材的常选篇目,文言词句的把握、基本内容的理解都有基础可依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方面有较多可借鉴的资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新瓶装旧酒”,其实,教师仍然面临着教学方式转变的任务,包括教法的转变和新的教学点的开发。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单篇文章的阅读,应结合丰富的情境,设置具有研究性的学习任务。在统编必修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大情境、大任务设置的关注往往超过对单篇文章阅读的关注,编写者常常用“既要……又要……”一类的句式,表达“二者不可偏废”的意思。随着课程结构板块的变化,在选择性必修部分,课程标准开始更多地强调对具体作品要“精读”“考察”“研读”,将学生的梳理、讨论、研究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这是一个非常切实的转变,它意味着必修阶段的学习需要在大情境、大任务的背景下对教学内容丰富的经典文本进行取舍、选取,而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学习就要特别重视阅读的精细度和深刻度,不然就谈不上研究。本单元是纯文言文单元,所选文章大都有相当的理解难度,在教学中不仅要就作品的思想、感情、脉络、笔法等作细致的解读与全面的把握,还要适当旁及作品的文学史、文化史地位,还有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为展开较有学科特点的研究做好准备。
在学习情境设置方面,选择性必修阶段的教学也与必修阶段有所不同。从课程标准的表述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
群比较
看重“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文化史地位、以
今视古
的探究视角等,遵循这些思路设置的学习情境,可以更多地体现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体现学科研究的概括、推理、价值判断等,而逐步远离具体的生活。甚至
有些研究问题就带有一定的情境,如“柳宗元平民传记有怎样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特点”,既是具体的问题,又可以从属于“中国文学史上的平民主题散文”或“中国古代散
教学指导【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