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第二课时)年 级:高 二 学 科:语文(统编版)主讲人:邹 明 学 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 夏衍与《包身工》3 学习札记 总结沉淀 包 身 工2 新闻性与文学性 细读鉴赏 学习了解
“立自愿书人×××,情由当年家中困难,今将少女××自愿包与招工员×××名下带到上海纱厂工作。凭中言明,包得大洋三十元整,以三年满期,此款按每年三月间付洋十元。自进厂之后,听凭招工员教训,不得有违。倘有走失拐带,天年不测,均归出笔人承认,与招工员无涉,如有头痛伤风,归招工员负责。三年期内,该女工添补衣服,归招工员承认。倘有停工,如数照补。期限×年×月×日满工,满工后,当报招工员数月。恐后无凭,立此承认。” 卖 身 契【学习任务一】: 读包身工的卖身契及《夏衍谈<包身工>》,了解作者夏衍及《包身工》创作的相关背景。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夏衍谈<包身工>》
夏衍与《包身工》(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戏剧作家、电影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夏衍与《包身工》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新闻性与文学性 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新闻性与文学性段落包身工一天作息段落包身工制度1—7 四点过一刻 起床8—1112—14四点半之后 吃饭1
高二【语文(统编版)】包身工(第二课时)-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