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赏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常识(含文体、文学、文化) 其他基础 高考真题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教师用书 DOCX   2页   下载0   2023-08-03   浏览341   收藏0   点赞0   评分-   2057字   12积分
《登泰山记》赏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第1页
《登泰山记》赏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第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 七 单元 · 资料链接 《登泰山记》赏析 周晶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此年他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 颍 )同上泰山,登日观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泰山山势雄伟,风景壮丽,历代文人骚客多在春秋佳日,联袂登山,吟哦题咏,还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记游文章。姚鼐的《登泰山记》是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因其记述的是寒冬中的游历,也就更具特色。 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 山南有汶水 西流, 山北济水 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横亘着古长城。作者所以在长城前冠以“古”字,意在说明这不是秦汉以后的万里长城,而是春秋时代齐国所筑,是一处古迹。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这一段文字,是在登泰山之前,先勾勒出泰山的轮廓。 第二段,写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离京师,乘风雪,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是月的丁 未日 (即二十八日),与朱子 颍 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他们从南面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 磴 ,其级七千有余”。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 磴 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 之 感。作者 一 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汶水和 徂徕 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这一切,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即与朱子 颍 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略微看见云海中群山像几十颗白色 的掷具似的 耸立着,然后天的尽处呈现出一线奇异的色彩,瞬间变幻成五彩缤纷的朝霞。太阳升起了,色纯红如丹砂,下有红光荡漾,托着它冉冉上升,何等壮观!那红光何以“动摇”?“或 曰:此东海也。”原来太阳是从天边波涛翻滚的东海上升起来的。至此,气势磅礴的日出奇景,只寥寥数语,就被描绘得宛然在目,而且层次分明。姚鼐在写这篇游记的同时,还写了一首题为《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的长诗,诗中写道:“泰山到海五百里,日观东看
《登泰山记》赏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