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六
单元
《
变形记
》
(节选)
课文解说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负盛名的小说。卡夫卡用他冰冷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小职员一觉醒来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表现出现代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乃至被异化的荒诞现实,揭示了现代人生活的困顿和凄凉。卡夫卡和主人公格里高尔有一些相似之处。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他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怯懦忧郁,孤僻内向。在卡夫卡看
来,父亲就是专制和暴力的化身。与父亲不和谐的关系、孱弱多病的身体,以及因个人情感问题产生的挫败和孤独感,成为卡夫卡精神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不少人认为,《变形记》从某种程度上看,有着卡夫卡自己的影子,同时又是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
小说分成三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格里高尔变形之后,他自己、上司和家人的一系列反应,表现出作者对现代人异化处境的深沉思考。
身体的变形是异化最表层的表现。课文描写了格里高尔身体变形之后的一系列体验。他的身体异常笨重,无法控制,甚至声音都发生了变化,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他要挪动,想打开房门,就得忍受身体受伤的巨大痛苦。他无法清楚地解释这一切,只希望这“纯粹是幻觉所致”,声音变化只是“某种重感冒的前兆,一种旅行者职业病的预兆而已”。但现实是,身边人的反应表现出他变形之后的恐怖:上司落荒而逃,母亲瘫倒在地上,家里一片混乱。甚至当他轻轻喊“妈妈,妈妈”时,让人看到的却是他“不禁张开嘴巴对着空中咂摸”,再一次吓到了母亲。最后,他只能被父亲驱赶着,不顾一切地往门里挤,在父亲的猛力一推下,重新弹进了房间,“顿时满身鲜血淋漓”。作为一只“虫子”,格里高尔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无从解释自己的处境,更无法获得些许的帮助,虫子的外形将他从人类世界中区隔开,他越是想要回到人类世界,越是受到排斥,而更大的悲哀是他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虫子的体验,展现的又何尝不是他在现实社会上的真实处境,以及这被异化的世界中人的困顿呢?
身体的变形逼着格里高尔正视自己的处境,感受自己的需要,思考作为一个“人”所面对的现实。他忍不住抱怨起“艰辛的职业”——奔波操劳,受尽压迫,友情淡薄,孤独无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他甚至想到了反抗,但很快又说服了自己要顺从,忍耐,寄希望
于未来。工作、赚钱的念头一旦生
《变形记》(节选)课文解说【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