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六
单元
资料链接
神秘情节中的因果逻辑——重读《促织》
詹丹
古代志怪传奇类小说中,大多有些神神道道的内容。
蒲松龄的
《促织》写男主人公
成名被官府逼迫搜寻贡品促织而不得,不但家产赔偿殆尽,人也被打伤,正在绝望之时,村里来了一位神奇的巫师,成名的妻子前往焚香礼拜,天上就飘下一张带图的纸片,成名按图索骥,找到了促织珍品青麻头,孰料被好奇的儿子不慎拍死在掌中,让成名一家的希望顿时化作泡影。
小说情节发展至此,每每令读者感到有些困惑:神奇的巫师以及借由他联系到的上天,固然提示成名捕获了一头促织珍品,但这头促织很快死去,是否说明了老天只愿意给他们家一次机会?或者说,老天在借神秘的图像提示成名去捕获促织珍品的同时,却并没有暗示,这一促织的获得,对成名来说其实并无意义,不但无意义,甚至有可能带来灾难。如果老天能够预见到这一点却不给成名以任何的暗示,那么让成名捕获促织,究竟是对成名的安慰还是有意戏弄?成名之子的自杀,直接原因是出于恐惧,但有没有可能是冥冥之中老天的有意安排?如果是,这样的安排又有怎样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从小说情节推进的因果逻辑角度切入来讨论。
1
构建事件的因果关系是小说推进情节的基本原则。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的论述中,提出了因果关系存在与否,是区分故事与情节的标准。在他看来,故事是叙述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情,情节虽然也叙述事情,但重点放在了因果关系上。他举的经典例子是,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了。这是一个故事。国王死了,王后因为悲伤也死了,情节的意味才得以凸显。类似的观点和例证,已经被学界所广泛接受。当然,因果关系往往并不如福斯
特列
举的那样简单,他以国王和王后为主人公,似乎不言而喻地用一种提纯了的民间故事原型来概括更具体、更复杂的情节内容,有助于读者对情节的本质特点加以最直观的理解。虽然福斯特也提到了含有某种奥秘的一段情节,使得因果关系显得不那么直截了当,比如“王
后死了,没有人知道是为什么,后来才发现是由于对国王的死感到悲伤”。但他并没有展开讨论,在复杂小说的带有奥秘性的情节设计中,蕴含间接因果关系所显示的重要价值。而这种间接性以及带来的复杂价值,恰恰是类似《促织》这样的传奇小说中所较多呈现的。
成名在搜寻促织陷于绝望时,巫师的出现给他们全家带来了一丝希望。但他们根据神秘图示所捕获的促织,让他们陷入了更大的悲伤中。青麻头可以说是为
神秘情节中的因果逻辑——重读《促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