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情为首也。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清人王拯在《项脊轩记》(《项脊轩志》或称《项脊轩记》)后有一段记载:往时上元梅先生在京师,与邵舍人懿辰辈过从,论文最欢,而皆嗜熙甫文。梅先生尝谓舍人曰:君等嗜熙甫文,孰最高,而余与邵所举辄符,声应如响,盖《项脊轩记》也。乃大笑。清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可以说凡对归有光其人稍有了解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项脊轩志》的,甚至有相当部分人对归有光的欣赏就是建立在这么一篇《项脊轩志》上。导入新课林纾先生给《项脊轩志》以极高的评价: “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领脊轩志》具有如此永久的魅力,总能打动它的读者呢?
明人王锡爵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黄宗羲说,“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清人梅曾亮说,“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姚鼐说,“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被评为“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上承唐宋,下启桐城”“源出《史记》,取法唐宋”等,评价不可谓不高。今人汪曾祺也说,“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贾平凹也极力赞赏。导入新课:
归有光: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代表作有《寒花葬志》,另有《震川先生集》。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年)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作者简介
“唐宋派”散文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8岁时,母亲周氏去世;17岁时,奶奶夏氏去世;18岁时,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20岁时,考中院试第一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24岁时,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29岁时,发妻魏氏
第9.2课《项脊轩志》-高二语文名师精讲课堂(统编版选修下册-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