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
祝福
》
(一)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
19
年
12
月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赵一帆
北京市
东直门中学
实施者
赵一帆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指导者
计静晨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课件制作者
赵一帆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
梳理
小说
故事情节
,
把握小说内容
;
2
.
通过
梳理祥林嫂的人际关系网,
探究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
教学重
、难
点:
理解小说主要内容
,
探究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知识回顾
三
、
《祝福》故事情节梳理
四
、
探究任务
“祥林嫂
真的是穷死的吗?”
五、
教师总结
引入孙绍振先生的话,引领学生
探究、
发掘《祝福》
“
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
回顾
有关鲁迅的作家、作品知识
。
梳理《祝福》的故事情节,为每一部分起恰当的小标题。
1
.
梳理祥林嫂的人际关系网,了解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
2
.
通过细读文本
来分析
、探究
这些人
是否
与祥林嫂产生过矛盾,是否
需要对祥林嫂之死负责
。
(1)鲁四老爷
(2)婆婆
(3)镇上的人们
(4)“我”
(5)柳妈
祥林嫂被逼死,没有最为直接的凶手,但所有人都需要为祥林嫂之死负责。造成祥林嫂之死的凶手,是一种广泛认同的关于寡妇不洁、不祥的
、
腐朽反动的封建礼教观念,祥林嫂正是在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多重压迫下被“虐杀”的
。
“鲁迅写死亡的悲剧,最重要的成就不在于写死亡本身,而在死亡的原因和死亡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感受。”这便是《祝福》拥有不朽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激发学生阅读、探究作品的兴趣。
回顾
已
学知识,链接本课内容。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有关“祥林嫂”的故事发展顺序,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从而了解“倒叙”的写作手法。
1
.
引领学生梳理祥林嫂的人际关系网,进
而
探究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2
.
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和能力。
3
.
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习惯和能力。
解答课前提出的疑问,引发学生思考,收束本课。
高一语文(统编版)-祝福(一)-1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