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
七
单元
·
资料链接
《赤壁赋》赏析
何满子
此赋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因同年另有《后赤壁赋》,故世人习称为《前赤壁赋》。
关于这一次赤壁之游,苏轼在《与范子丰》(之七)函中曾有所记述:“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今日李委秀才来相别,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
鹘
,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
可知此赋确是记游的实录。参照同时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更可看出赋中咏及曹操,词中咏及周瑜,两两相当;而词中“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用
“
人道是
”
三字传疑,此赋中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一句传疑,正可与《与范子丰》函中的“传云”“或曰”两句相发明。但
一
赋一词,已使黄州赤壁的声名压倒了真正的古战场嘉鱼、蒲圻间的赤壁了。
凡是记游的诗文,首先当然要求写景叙事生动有味,更需要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感情,才能神情飞动,诗趣盎然;倘若景与情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即主客观的契合之间生发出哲理的意蕴,那便是上乘之作了。苏轼的许多杰作,
大抵能
达到这种最高境界。例如人们都熟悉的一首小诗《题西林壁》,全诗只有四句二十八字,就景、情、理三者兼备。头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写景;次句“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景下评,显示出作者看山的惊喜之情;末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对主客观的关系发抒哲学的认识论的解悟了。但一首七绝究竟不能细致地写景、充分地抒情
和畅遂地宣示
哲理,而在
一篇赋里却
行。《赤壁赋》通常被归为抒情小赋,其实依其内涵的重点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
因此,从“苏子愀然”以下主客对答的三个自然段,应是全赋的重心所在。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发抒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
后者则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但这种意蕴都不是借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述,而是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触,因此才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方是由月夜江上想起曹操的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兵下江南、横
槊
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千古风
《赤壁赋》赏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