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

文学类(记叙) 现代文综合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必修下册教师用书 DOCX   3页   下载0   2023-06-11   浏览571   收藏0   点赞0   评分-   1709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 第1页
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 第2页
剩余1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三 单元 资料链接 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 陈友琴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在《文学遗产》第 200期上发表了,我不同意他的那种看法。他的那种看法,好像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 兮 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 便扩大 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 厥 、王褒、柳 恽 、 沈住期 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读诗读得不多,但也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这说明思想方法绝对不可以片面,抓住一点或几点,便尽量扩大,扩大的结果,势必要和自己的论点抵触的,因之就“不及其余”了。“不及其余”是造成片面性的原因。 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 ” 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 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昼阴静 。(韦应物《夏景园庐》) 山 木尽亚 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 荫浓 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假如林庚先生还认为上面所引的诗句,在字面上并没有绿字和 翠字 ,请再读 一下谢 灵运的诗句: 远水映疏木 ,空翠难为名。(《过白岸亭》) “疏木”也是“空翠”的(这“空”字绝无萧条之感,而是空灵可喜之意,连上青翠之翠,这里面何尝有一点光秃秃的树干的现象呢?)更不用说“珍木”“云木”“夏木”“乔木”“群木”和“山木”了。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 ……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 具有着 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
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