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
教师教学用书
】
教学设计:
“观”“演”“研”
【必修下册第
二
单元】
学习活动一:做一个内行的观众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三部戏剧
(
或其中之一
)
的演出
(
全本、片段皆可
)
或演出的视频。这种观剧活动是一种教学行为,与一般意义上的“看戏”有所不同。在观剧前,教师要提示学生尽量做一名内行的观众。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剧本,带着“前理解”去观剧。只有这样才能看出导演的把
控是否
到位,演员的表演是否传神,各种舞台设置、音乐音效是否妥当,才能看出演出和文本之间的张力。
2.以看人物为重点,不是泛泛地“过情节”。戏剧的中心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冲突,观剧时可以重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边看边理解,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深化对剧作的理解。
3.既要投入进去,又要跳脱出来。在观剧时受到感染和触动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但作为教学行为的观剧还需要学生与舞台表演保持一定的距离,赏析评判演员的表演,并不断思考“我可以怎么演”这个问题。
4.观剧结束后适当写一点小文章,相互交流。尽快把观剧心得
(
主要是关于表演的印象、评价
)
变成文字,互相交流,为下一阶段自己表演作好准备。
学习活动二:排演戏剧,以“排”为主
有条件的学校可排演整出戏剧,但片段的表演更具有可行性。可用课文作为脚本,排演一折
(
幕
)
;也可在一折
(
幕
)
中选择某个片段表演。在这一环节,“排”是中心,通过“排”能够帮助表演者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角色的内外特征,促使其研读剧本,揣摩角色,加深对文本的细读与探究。
关于戏剧排演的基本步骤,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已经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不再赘述,
以下几点提示供参考:
1.在编排与演出的过程中,可对原文进行适当加工,最好编写演出本作为排演的依据。如果说前面的理解、赏析、讨论甚至写作都还是比较“上位”的活动,编写演出本就是特别具体的学习活动。说话方式、舞台走位、身体姿态、表情控制、细部动作……无不要加以考虑。不妨参考一些专业剧团的“场记”“台词本”,提高自己的排演水平。
2.注意演员之间的配合,处理好“对手戏”。表演往往是多人的互动
(
即“对手戏”
)
,对剧本的理解是否到位,表演是否准确传达了剧本的意图,都能在互动中得到及时的反馈,也就能得到及时的校正与完善。
3.把锤炼台词作为排演活动的中心。戏剧语言除了舞台性与动作性,往往还有很多言外之意,这就是所谓的“潜台词”。排演的关键就是要领悟这些言外之意,并尝试以合理的方式传达出来。
教学设计:“观”“演”“研”【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