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文体、作者及其学术成就。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体会作者阐释说明的严谨准确以及逻辑推理的缜密有序,感受科学精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情境设置:
中国古代有“立
象
以尽意”的说法,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意象成为诗人情思的载体。本文细致入微地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等意象的不同意味,探讨中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新课铺垫
激趣导入
:
酷爱书画的宋徽宗要求大臣以“深山藏古寺”为题目,有两幅画脱颖而出,但桂冠只有一个,你认为宋徽宗会给哪
幅
画呢?
总结:没有画古寺的那幅画好,
古希腊诗人说: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诗歌和绘画都讲究留有空白给人暗示,意境方可延伸得无穷无尽,使观者生出无尽的遐思妙想。今天我们学习林庚 先生的《说“木叶”》,研究古代诗人借 “木叶”传达的丰富意蕴。
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
作诗最
忌太直、太露,读诗
最
忌
太
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袁行霈《言意与形神》
明确文体:文学评论或
文艺评论,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作用是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有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作者简介:林庚(1910- 2006),
字静希
。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现当代著名的人文学者如张中行、吴小如、袁行霈、沈泽宜等均为其弟子。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
3091《说“木叶”》1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