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三
单元
教学指导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介绍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发现,属于知识性读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这一任务群中对“知识性读物”提出了要求:
“
自主选择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教材的“单元导语”中也指出:“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由此可
见,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有四部分:一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科学精神”,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了解“发现”和“创造”背后的科学思维方式,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二是学习四篇知识性读物,把握此类文章的行文思路、阐释说明方法、语言特点等;三是学以致用,尝试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四是专项写作任务“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也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
人文主题的探讨,应该贯穿于本单元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要单设课时来教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
这就表明,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本单元中主要体现为科学精神的感受与培养,应该与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密切结合,在润物无声中实现,而不应该凌空蹈虚,大唱高调。所谓“科学精神”,在本单元中既体现为科学家研究问题、探索世界时表现出的好奇
心、想象力与责任感;也体现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实证的科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学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可以联系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时代背景,创设情境,将文中描述的科研条件与现今加以比较,让学生感受当时科研条件的落后,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教学加来道雄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一系列的数字或与数字相关的短语,比如高中阶段(16—18岁)、230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22英里长的
铜线、整整一个圣诞假日(15天左右)、50码长的线路、300磅重、6千瓦
等。在琢磨这些与数字相关的短语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
教学指导【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