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二)统编版 必修下 第三单元高一年级 语文主讲人:吴琼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主要观点 “木叶”是古代诗人钟爱的形象,“落木”即由它发展而来。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木”字。由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木”字常用在秋天,比“树”更显得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黄色和干燥的特点。“叶”字有一丝绵密之意,因此“落木”更空阔,而“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所以说概念上相似的词语在艺术形象领域可能差别巨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李白《梁园吟》)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李白《秋下荆门》)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 《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落木”10次,用“落叶”47次。 《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 ——乐建兵 朱国《也说“木叶”》
第二段 ①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 ②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③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第三段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第五段 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
作者介绍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州,生于北京。他是诗人,一生致力于新诗形式建构的开拓,出版过若干本诗集。他也是一名学者,在唐诗研究领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让古典诗歌优秀的成就,丰富我们今
高一语文(统编版)-说“木叶”(二)-2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