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登高》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词语(含成语)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DOCX   2页   下载0   2023-07-25   浏览275   收藏0   点赞0   评分-   1740字   12积分
《登高》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第1页
《登高》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第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 登高 》 课文解说 此诗是唐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登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杜甫把古代风俗中的登高祈寿与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综合在了一起,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 老病孤愁的 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 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推崇此诗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 。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用“风急”二字领起,写夔州的特定环境。夔州在长江之滨,向 以猿多著称 , 夔 峡口更以风大闻名。诗人在多风的秋日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接着,诗人视线移动,由高处转向江水洲 渚 ,在水清沙白的阔大背景上,看到了迎风飞翔、盘旋往复的鸟群。如果仅从这个角度看过去,首联真是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然而,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这一个“哀”字让诗句中的风、天、 渚 、沙、猿啸、鸟飞顿时有了浓重的伤感色彩。如果联系全诗来看,这个“哀”字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 象 (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 颌联集中 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无边”“不尽 ” ,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寒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秋日的种种情景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把前 两联合 起来看,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透过这些沉郁悲凉的对句,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出神入化的刚健笔力。“无边落木”一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 兮 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但杜甫继之以“滚滚长江”,使其境界旷远,意象宏阔。前人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诗的后四句抒情。 前两 联虽然 极力描写秋景,但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 眼前景 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 作客 ” ,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
《登高》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